這時候,你要是抬頭看天,你會發現,天與山的界限模糊了,一片蒼茫,有時候這氣濁得,顏色都變得黃黑黃黑的,像是被誰偷偷撒了墨水,而且奇怪的是,這雲雖然看起來沉甸甸的,卻愣是不下雨,就像是在故意逗你玩。這“木鬱之氣”啊,真是讓人捉摸不透,它的脾氣比女朋友還難猜!
再來說說這“木鬱”的前兆吧,那也是很有特色的。比如說,長長的河流邊上,原本應該隨風搖曳的青草,現在都趴在地上,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樹葉呢,也變得軟綿綿的,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好像在告訴你:“我累了,我不想再裝了。”還有啊,你爬上高山,可能會聽到松樹在風中低吟,那聲音,就像是老人在訴說著古老的秘密;更神奇的是,老虎也會在岩石間咆哮,那聲音,震得山谷迴響,彷彿在說:“哥們兒,大事不妙了,快躲躲吧!”
好了,說了這麼多,咱們來點實際的。中醫講究的是“治未病”,既然知道了“木鬱之發”的威力,咱們就得想辦法預防或者緩解。在古代啊,有個方子叫“逍遙散”,那可是調理肝氣鬱結的經典方劑,簡直就是“木鬱”的剋星!
這逍遙散啊,配方簡單卻精妙,主要成分有柴胡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薄荷6克)、生薑6克)。聽起來是不是像是一鍋大雜燴?但其實每一味藥都有它的妙用。
柴胡,就像是肝臟的小助手,能幫你把鬱結的氣疏散開來;當歸和白芍呢,則是補血聖品,能讓你的血液流動得更加順暢,不再因為肝氣不舒而堵得慌;白朮和茯苓,這對好搭檔,專門負責健脾祛溼,讓你的脾胃不再因為肝氣橫逆而受罪;炙甘草,就像是個和事佬,能調和所有藥物的藥性,讓它們和諧共處;至於薄荷和生薑,那就是給你的身體加點清新的氣息,讓你感覺像是置身於春天的田野,心曠神怡。
說到這裡,咱們再來聊聊脈象。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其中的“切”,就是指的把脈。如果你感覺自己最近肝氣不舒,那脈象上可能會有所體現。比如說,你可能會摸到“弦脈”,就像是摸到了一根緊繃的琴絃,又細又直,彈力十足。這弦脈啊,就是肝氣鬱結的一個典型表現,就像是在告訴你:“嘿,哥們兒,你的肝有點兒不高興了,得注意點兒!”
所以啊,咱們平時啊,還是要學會自我調節,別讓肝氣鬱結成了家常便飯。工作再忙,也得抽空去戶外走走,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看藍天白雲,聽聽鳥語花香,讓自己的心情像這大自然一樣開闊起來。這樣,即使有“木鬱之發”,咱們也能從容應對,笑看風雲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想象一下,如果天空中不再是藍天白雲,而是被一層神秘的“曛翳”就像是霧霾加上火燒雲的混合體)籠罩,太陽的光芒都變得黯淡無光,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沒錯,這就是“火鬱之發”的開場秀!這時候,大自然彷彿被點了一把大火,熱浪滾滾,大暑來襲,連山山水水都像是被烤焦了一樣,樹木流下了“汗水”,高樓大廈間煙霧繚繞,好像整個世界都在蒸桑拿。
更有趣的是,土地也變得浮躁起來,鹽鹼地似的泛著白光,連平時平靜的小池塘都縮水了,小草們更是被烤得金黃酥脆,感覺下一秒就能當零食吃了。風一吹過,嘿,人們說的話都變得迷迷糊糊,好像喝了“迷魂湯”,連溼氣都躲得遠遠的,遲遲不肯現身。
結果呢?咱們這些無辜的老百姓可就慘了,一個個感覺氣短乏力,就像是跑完馬拉松沒喝水一樣。面板上呢,不是長瘡就是起包,腫得跟饅頭似的。更誇張的是,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肋下到腹部,從胸前到後背,甚至是臉蛋兒和手腳,都像充了氣一樣鼓起來,感覺隨時能上天!還有啊,有的人肚子脹得像懷了孕,面板潰爛得讓人心疼,噁心嘔吐成了家常便飯,時不時還抽搐一下,骨頭疼得像被針扎,關節也跟著湊熱鬧,跳起了“迪斯科”。
更悲劇的是,拉肚子、瘧疾這些毛病也來湊熱鬧,肚子突然疼得像被刀絞,血液四處亂竄,好像身體裡的河流決堤了。精液變少了此處請自行腦補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眼睛紅得像兔子,心裡熱得像火山爆發,嚴重的時候,整個人迷迷糊糊,煩躁得想要撞牆,甚至……嗯,還可能突然“領盒飯”,是不是很驚悚?
但是別急,故事總有轉機!當這股子“火”燒到極致,就像咱們吃火鍋吃到滿頭大汗,毛孔大開玄府就是咱們的毛孔啦),這時候,奇蹟就要發生了!火勢漸漸平息,天地之間開始恢復寧靜,陽極轉陰,溼氣終於姍姍來遲,整個世界彷彿一夜之間披上了銀裝,山川河流都被冰雪覆蓋,美得讓人心醉。不過,別忘了,這一切都是“火鬱”之後“怫鬱”生氣積聚)的先兆,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預示著變化即將到來。
說到這裡,咱們得聊聊怎麼對付這“火鬱之發”。在古代,中醫大師們可能會開些方劑來調理,比如經典的“升降散”,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秘藥,其實它是由殭蠶、蟬蛻、薑黃、大黃四味藥組成。換算成現代計量,大約是殭蠶、蟬蛻各9克,薑黃12克,大黃18克。這四味藥就像四位武林高手,各自施展絕技,有的負責清熱,有的負責解毒,有的負責行氣,有的負責通便,合力將體內的“火”給滅掉,恢復身體的平衡。
當然啦,說到脈象,這時候的病人脈象往往是洪大有力的,就像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反映出體內那股子“火”勢的猛烈。不過,隨著治療的進行,脈象會逐漸變得平和,就像是從狂風巨浪變成了潺潺小溪,預示著病情的好轉。
有那麼一群老中醫,他們治病救人,那叫一個神乎其技。他們看病,不光靠望聞問切,還得有點兒“心靈感應”,聽起來是不是玄乎?其實啊,就是他們觀察病人的時候,心裡得有個“小本本”,記錄著病人的各種反應,就像是玩“你畫我猜”一樣,病人一皺眉,他們就知道該出啥招了。這就是“有怫之應而後報也,皆觀其極而乃發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病人一有不對勁兒,醫生就得立馬反應過來,看準時機,精準出擊!
咱們再來說說“木發無時,水隨火也”。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五行八卦裡的術語,但其實是在講自然界的規律。想象一下,樹木啥時候發芽?春天吧?可它也不是固定哪天,對吧?就像咱們的心情,說變就變。而水呢,就像是個跟屁蟲,火一旺,它就跟著沸騰了。在中醫裡,這火啊,可以理解為身體的陽氣,陽氣足了,血液迴圈就順暢,身體就槓槓的。所以啊,咱們得“謹候其時”,找準時機調理身體,這樣,疾病就能被我們“預約”到九霄雲外去了!
但是呢,要是咱們錯過了最佳時機,或者身體裡的“五氣”——就是咱們說的心肝脾肺腎的功能,它們要是亂了套,不按照規矩來,那可就不妙了。就像是公司開會,各個部門都不按點來,你說這會議還能開好嗎?身體也一樣,生化生長變化)、收藏儲存能量)這些過程要是亂了套,身體的“政權”也就是身體的平衡狀態)可就沒法穩定啦!
說到這裡,我得插個題外話,講講穴位。在古代,穴位那可都是“神秘程式碼”,比如“太沖穴”,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絕世武功秘籍的穴位。但現在咱們知道了,它就在咱們腳丫子大拇指和二拇指中間的那個窩窩裡。要是心情不好,肝氣鬱結,按按它,嘿,立馬感覺一股清流直衝腦門,心情都好了幾分!
再聊聊脈象,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絕技。想象一下,你伸出一隻手,老中醫輕輕一搭,然後眉頭一皺,嘴裡唸叨著:“嗯,弦脈,你這是肝氣不舒啊!”是不是覺得特神奇?其實啊,脈象就像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報,弦脈就像是緊繃的琴絃,說明你的肝氣太緊了,得放鬆放鬆。
說到脈象,我還得講個笑話。有一天,一個老中醫給一個年輕人看病,搭完脈後,嚴肅地說:“小夥子,你這是滑脈啊!”年輕人一聽,嚇得臉都綠了:“滑脈?我是不是要滑倒了??”老中醫差點沒忍住笑出來,解釋道:“滑脈啊,通常是懷孕的意思,不過也有可能是吃多了,或者體內有痰溼。”年輕人一聽,立馬鬆了口氣,然後摸了摸肚子,自言自語:“看來,我是時候少吃點夜宵了!”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