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體內那股子“鬱氣”,就像是週末宅在家裡太久,沒出門透透氣的感覺,整個人悶得慌,對吧?這時候,咱們就得想辦法給它“折”一折,也就是疏導疏導,別讓這股子悶氣在體內搗亂。怎麼疏導呢?得從源頭上找方法,那就是“資其化源”,說白了,就是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和營養,讓它自己有能力去化解這些不愉快。再“贊其運氣”,就像是給身體加油打氣,讓它運轉得更順暢,不讓那些邪門歪道的病氣佔了上風。
說到具體做法,咱們得跟著大自然的節奏來。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它的特性。在“歲宜”這一塊兒,老祖宗告訴我們,春天呢,萬物復甦,得用點兒“辛”味的東西來調調上面的肺和呼吸道,比如吃點兒姜、蔥這些,讓身體從上到下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到了秋冬,天氣涼了,就得用“鹹”味的食物來照顧下焦,比如海帶、紫菜這些,幫助腎臟和腸道排排毒,暖暖身子。
但記住啊,火大的季節,比如夏天,咱們得“畏火之氣,無妄犯之”,別沒事找事,吃一堆上火的東西,否則,嘿嘿,到時候臉上長痘,嘴裡長泡,可別怪我沒提醒你哦!
再來說說飲食上的“四氣”原則——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這話聽起來繞口,其實意思很簡單:如果你住在熱得要命的地方,那就別再吃那些熱騰騰、火辣辣的食物了,得找點兒清涼解暑的;相反,在冷得直哆嗦的地方,也別再貪戀那些冰冷寒涼的食物了,不然,身體可受不了這雙重打擊!吃東西也得講究個平衡,對吧?
當然啦,有時候,咱們的身體還會玩點兒“假動作”,比如明明是寒性體質,卻偏偏喜歡吃冰淇淋,這就是“有假反常”。遇到這種情況,咱們也別急著指責身體,得慢慢引導,找到真正的需求,調和陰陽,讓身體迴歸正軌。
感到胸悶氣鬱時,不妨揉揉“膻中穴”就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這可是個“開心穴”,按一按,心情立馬好起來,鬱氣也就跟著散了。還有“足三里”小腿外側,膝蓋骨下方約三寸的地方),這可是個萬能穴,常按能提高免疫力,調理脾胃,簡直是身體的小太陽!
黃帝說:“好嘞,您這一番話,簡直是包羅永珍,說盡了天地間的奧秘啊!不過,我還是想再問問,咱們怎麼驗證您說的這些自然現象和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呢?總不能光靠嘴上說說吧?”
岐伯一聽,哈哈一笑,說:“陛下這問題問得,真是明察秋毫,一針見血啊!咱們說的這‘六氣’——風、寒、暑、溼、燥、火,它們在天地間可都是有規律地走來走去的,就像上班族打卡一樣,什麼時候該到哪個位置,那是絲毫不差的。所以啊,咱們要想觀察它們的動靜,就得挑個黃道吉日,比如每年的正月初一,天剛矇矇亮的時候,這時候天地間的氣息最純淨,咱們抬頭望望天,低頭瞅瞅地,瞅瞅這六氣都在哪兒溜達呢,心裡就有數了。”
“再比如說吧,要是今年的氣候特別給力,能量滿滿,那六氣中的某個傢伙就會提前報到,咱們稱之為‘運有餘’。反過來,要是氣候疲軟,能量不足,那它們就會姍姍來遲,這就是‘運不及’。這就像咱們過年發紅包,有錢人多發點,紅包早早就飛來了;沒錢的,可能得拖到元宵節才勉強擠出個笑臉來。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氣的常態嘛。”
“當然了,也有那麼幾年,氣候剛剛好,既不過分熱情,也不冷漠疏離,咱們就叫它‘正歲’。這時候,六氣就像守時的朋友,不早不晚,剛好在約定的時間出現,多和諧啊!”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說:“哎呀,您這一解釋,我算是徹底明白了!不過,咱們中醫講究的是天人合一,這六氣變化,在人體上又會怎麼體現呢?總不能只是看看天象就算了吧?”
岐伯點點頭,說:“問得好!六氣變化,直接影響到咱們人體的十二經絡,就像天氣預報能預報各地的天氣一樣,咱們也能透過觀察身體的變化,預知疾病的到來。比如說,春天風氣盛,肝經就容易出問題,人會感覺心情煩躁,眼睛乾澀,這時候按摩一下太沖穴位於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就像是給肝臟做了個spa,立馬就舒服多了。”
“夏天暑氣重,心經就容易上火,人會感覺心跳加速,睡眠不好,這時候咱們可以揉揉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就像是給心臟送上一杯冰鎮的檸檬水,清涼解渴,還能安神定志呢!”
“至於方劑嘛,那就更講究了。比如說,對付溼氣重的,咱們有個經典方子叫‘四神湯’,由淮山、芡實、蓮子、茯苓組成,每樣來個30克,加水煮成一大鍋,喝起來既美味又祛溼。想象一下,這四樣寶貝就像是四個英勇的戰士,分別負責清理腸道、健脾開胃、固腎益精、利水滲溼,聯手把體內的溼氣一網打盡,是不是很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再來說說脈象吧,這脈象啊,就像是咱們身體的秘密信使,透過它,咱們能窺探到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比如說,肝脈要是弦得跟琴絃似的,那就說明肝氣鬱結,得趕緊疏肝解鬱了。這時候,除了上面提到的按摩太沖穴,還可以泡杯玫瑰花茶,一邊聞著花香,一邊感受那份溫柔的力量在身體裡遊走,讓心情變得像花兒一樣綻放。”
“還有啊,脈象要是沉得像石頭沉水底,那就得考慮是不是腎陽虛了。這時候,不妨試試‘金匱腎氣丸’,這可是補腎陽的老牌子了,每天吃幾粒,就像是給腎臟加了個小火爐,溫暖而不過火,慢慢就把陽氣補回來了。”
黃帝眉頭一皺,頗為認真地問道:“這自然界中的勝氣與復氣,它們是不是就像咱們的老朋友,總愛時不時地來串門啊?可每當災難和不祥之氣按時報到的時候,咱們該怎麼提前打好小報告,也就是怎麼預測和應對呢?”岐伯老先生微微一笑,捋了捋長髯,慢條斯理地說:“嘿,黃帝啊,那些不按正常氣化規律出牌的傢伙,咱們才稱它們為‘災’嘛!這就好比家裡來了不速之客,總得有點辨識度,不然咋知道是該泡茶還是該拿掃帚呢?”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追問道:“那咱們聊聊更宏大的話題吧!這天地的執行規律,從開始到結束,到底是個啥樣的劇本呢?”岐伯點頭稱讚:“黃帝啊,你這問題問得真是深入淺出,簡直就是哲學界的‘最強大腦’啊!讓我來給你揭秘這宇宙大戲的劇情大綱吧!
這宇宙的劇本啊,其實是從‘上’開始,也就是天,然後一路演到‘下’,也就是地。一年之中的上半年,基本上是天老爺唱主角,主宰著氣候的變化;而下半年呢,地媽媽就開始發力,掌管著萬物的生長收藏。這上下之間,還有個中場休息,咱們稱之為‘氣交’,就像世界盃的中場休息,上下半場的氣運在這裡交匯,共同決定著一年的運勢。這麼一來,一年的大戲就算演完了,你說這劇本寫得精不精彩?”
黃帝聽得連連點頭,恍然大悟道:“哦~原來如此!那你說的‘位明氣月’,是不是就像看電影前先看個劇情簡介,知道了每個月哪個氣場c位出道,咱們就能提前備好瓜子小板凳,等著看好戲了?”岐伯哈哈一笑:“正是如此,黃帝啊,你這比喻,真是讓古老的智慧也變得接地氣了起來!”
黃帝對岐伯說:“嘿,老岐,我負責管這事兒,一直照著規矩來辦,但怎麼總覺得效果跟我預期的數字對不上號呢?你說,這是咋回事兒?”
岐伯捋了捋他那飄逸的鬍鬚,微笑著說:“這事兒啊,得從氣的運用說起。你看,咱們身體裡的這股子氣,它可不是固定不變的,有時候多,有時候少,就像你口袋裡的錢,有時候鼓鼓囊囊,有時候就得精打細算。而這氣的變化,又跟自然界的四時更替、萬物生長衰敗緊密相連,這就是所謂的‘化洽有盛衰’嘛。”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哦?這麼說來,氣的盛衰多少,還能跟自然界的節奏同步起舞了?”
岐伯點了點頭:“對頭!咱們人體的生理機能,那可是跟著天地的大節奏在跳舞的。比如說,春天萬物復甦,咱們的氣也就跟著活躍起來,這時候你要是感覺精力旺盛,那就對了,這是順應自然的表現。而到了冬天,萬物收藏,咱們的氣也得收斂起來,要是這時候你還跟打了雞血似的,那可能就是身體在告訴你,得調整一下了。”
黃帝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地說:“這麼說,我得根據季節變化來調整我的養生方法了?”
岐伯笑著拍了拍黃帝的肩膀:“沒錯!而且啊,不僅是季節,還有地域、個人的體質,都得考慮進去。比如說,南方的氣候溼熱,那你就得多吃點清淡的,免得上火;北方的氣候乾燥寒冷,那就得多吃點溫潤的,補補身子。這就像做飯,你得根據食材和口味來調整火候和調料,對吧?”
黃帝點了點頭,突然像是想到了什麼:“老岐,你說這氣的盛衰,跟咱們穴位有沒有關係呢?我聽說按摩某些穴位能補氣,是不是真的?”
岐伯讚許地看了黃帝一眼:“當然有關係!比如說,足三里這個穴位,那可是咱們身體的‘補氣大戶’,經常按摩或者艾灸,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還有太溪穴,它是腎經的原穴,能補腎益氣,特別適合那些腰膝痠軟、精神不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