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十二)

小腸就像是一個超級豪華的“食物中轉站”,岐伯說了:“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這話啥意思呢?就是說,小腸負責接收從胃那裡下來的食物殘渣,然後像個勤勞的工人一樣,對這些“原材料”進行精細加工,把營養吸收,把廢物排出,簡直就是身體裡的“營養師兼清潔工”。

那麼,如果小腸出了點小狀況,比如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咱們中醫怎麼辦呢?岐伯又說了:“可刺小腸之源。”這裡的“刺”,可不是隨便拿根針亂扎哦,而是指標灸療法,透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節身體機能。說到小腸的“源”,咱們現代中醫一般認為是與小腸經相關的穴位,比如“腕骨穴”。想象一下,腕骨穴就像是小腸這條“生產線”上的“緊急按鈕”,輕輕一按當然,是專業人士用針灸針按),就能讓小腸的工作狀態恢復到最佳。

不過,咱們也別光想著針灸,中醫講究的是“綜合治理”,除了針灸,還有中藥方劑呢。咱們可以根據小腸的功能,開一個“小腸調理湯”。這個湯裡,咱們得有點“清熱利溼”的,比如黃連大約5克),它就像是小腸裡的“清潔工”,能清除那些不必要的溼熱;再來點“健脾益氣”的,比如黨參大約15克)和白朮大約10克),它們就像是給小腸加油打氣的“後勤部長”,讓小腸更有動力去工作;當然,還得有點“消食導滯”的,比如山楂大約10克),它就像是小腸裡的“小助手”,幫助消化那些頑固的食物殘渣。

接下來,咱們聊聊脈象。中醫看病,望聞問切,這“切”指的就是切脈,也就是摸脈搏。小腸出問題的時候,脈象上會有什麼表現呢?嗯,一般來說,如果小腸功能不好,脈象可能會顯得“細弱”或者“滑數”。細弱就像是細線一樣,摸起來軟綿綿的,說明氣血不足;滑數呢,就像是快速滑過的小石子,摸起來急促有力,可能是體內有熱或者溼氣重。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中醫養生,重在平時。要想小腸健康,飲食可是關鍵。少吃油膩、辛辣、生冷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讓小腸的“生產線”保持順暢,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吃啥啥香,身體倍兒棒”。

想象一下,小腸如果會說話,它可能會說:“嘿,哥們兒,我可累壞了!每天忙著處理這些五花八門的食物,還得挑出營養給你,剩下的垃圾還得打包送走。你得對我好點兒,不然我罷工了,你可就慘咯!”所以啊,咱們得好好對待這位“受盛之官”,別讓它太累了,不然,到時候營養吸收不了,毒素排不出去,那可就真成了“自食其果”了。

岐伯說了:“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 這句話啊,簡直就是給咱們的腎臟頒發了一個“最佳勞模獎”,還附帶了一份“刺激指南”,咱們不妨一起來探索探索!

首先,咱們得明白,“腎者作強之官”是什麼意思。想象一下,腎臟就像是咱們身體的“超級能量站”,24小時不間斷地為咱們提供動力,讓咱們能夠“作強”——也就是變得力大無窮,精力滿滿。而“伎巧出焉”,則是說,腎臟健康了,咱們的腦子也靈光,創意、點子就像泉湧一樣,根本停不下來。所以啊,腎臟簡直就是咱們身體的“創意總監”加“能量庫”!

那麼,“刺其腎之源”又是怎麼回事呢?別急,咱們先來個穴位小課堂。在古代,穴位名字都超級文藝,比如“腎俞”、“太溪”啥的,聽著就像武俠小說裡的神秘穴位。但咱們今天,得用現代的穴位名稱來說事兒。如果按照現代中醫的理解,“腎之源”大致可以理解為跟腎臟功能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穴位,比如“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腰眼”附近)、“太溪穴”在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還有“復溜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

想象一下,如果咱們要給腎臟來個“加油打氣”的儀式,那就得好好按摩或者針灸這些穴位。不過,別急著動手哦,咱們先來學學怎麼制配一個“補腎神器”——當然了,這不是什麼魔法藥水,而是中醫裡的經典方劑,比如“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聽起來是不是像某個武林秘籍裡的武功?其實,它可是中醫用來滋補腎陰的寶貝。這個方子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六味藥組成。咱們來換算一下,按照現代的標準劑量,大概是: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看這配方,簡直就是給腎臟定製的“營養大餐”,既滋補又不上火,長期服用,還能讓咱們的腎臟“年輕十歲”呢!

不過,吃歸吃,針灸歸針灸,咱們還得聊聊脈象,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秘籍”。想象一下,中醫大夫往你手腕上一搭,然後就開始“讀心術”,其實啊,他們是在看你的脈象。腎臟的脈象,通常跟“尺脈”有關。尺脈,就是咱們手腕內側靠近小指那一側的脈象,它就像腎臟的“晴雨表”,能反映出腎臟的健康狀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果尺脈沉細無力,那就像是腎臟在說:“主人,我累啦,快給我充充電吧!”這時候,咱們就得趕緊行動起來,無論是透過食補、針灸還是調整作息,都得讓腎臟好好休息一下。反之,如果尺脈洪大有力,嘿,那說明你的腎臟就像剛充滿電的電動車,動力滿滿,創意無限!

不過,咱們也別忘了,腎臟雖然強大,但也需要咱們平時好好呵護。比如,多喝水,少吃鹽,別熬夜,還有,別忘了多給腎臟做做“按摩”——無論是按摩穴位,還是吃六味地黃丸,都是不錯的選擇。

咱們再來個幽默小總結:腎臟啊,就像是咱們身體的“超級英雄”,既要打怪獸排毒),又要拯救世界提供能量),還得時不時來點創意大爆炸伎巧出焉)。所以啊,咱們得好好對待這位“超級英雄”,別讓它累垮了。不然,到時候,別說力大無窮了,可能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了,那可就悲劇啦!

黃帝眉頭緊鎖,對著岐伯發問:“岐伯啊,你說這‘三焦’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為啥它能在咱們身體裡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呢?”

岐伯一聽,哈哈一笑,擺出一副“今天我來講課”的架勢,慢悠悠地說:“這事兒啊,說來話長,但聽我細細道來,保證讓你聽得津津有味,還想再聽一遍!”

“首先,咱們得把三焦想象成是人體的‘水利部長’,對,就是那個負責全國水資源調配的大佬。在咱們的身體裡,三焦就像是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它負責把從脾胃那裡吸收來的水分和營養,透過一系列複雜的管道其實就是經絡啦),輸送到全身各個角落。這活兒可不簡單,得精確到每一滴水都不能浪費,都得用在刀刃上!”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喲呵,這麼牛掰?那它要是出了問題,豈不是全身都要遭殃?”

岐伯點點頭,故作神秘地說:“沒錯,所以咱們得好好保養它。你知道嗎?刺三焦之源,那可是古代醫術裡的一門絕活。不過咱們今天不講怎麼刺,先說說怎麼找到這個‘源’。”

“在現代醫學裡,咱們把這個‘源’大致對應到了一個穴位上,那就是‘石門穴’。不過別急,先別急著去找針,聽我講完。石門穴啊,它藏在咱們肚子上,臍下兩寸的地方,就像是守護三焦水利系統的大門。刺激這個穴位,就相當於給三焦系統做了一次深度spa,能讓它更加順暢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