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悠悠地說:“要是那個陽明經啊,它不肯乖乖退位,非得賴在崗位上,那可就熱鬧了!春天本該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結果卻變成了清冷蕭瑟,草木們都懶洋洋的,遲遲不肯換上綠衣裳,彷彿在說:‘嘿,冬天還沒過完呢,急啥?’而天氣呢,也是一會兒冷一會兒熱,跟小孩子變臉似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時候,咱們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你想啊,陽明經這一搗亂,人體內的陽氣和陰氣就不平衡了,就像是吃火鍋的時候,辣椒放多了,清湯就少了,那滋味,嘖嘖,可不好受!
首先,你會發現自己動不動就想吐,就像是吃了什麼不對付的東西,胃裡翻江倒海的。然後呢,拉肚子也是說來就來,毫無徵兆,就像是肚子裡裝了個水龍頭,開關失靈了,“嘩啦”一下,哎,那叫一個酸爽!更絕的是,吃點東西吧,還咽不下去,感覺食道就像是被什麼東西堵住了,喝水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噎著了。
大便乾燥這個問題,咱們就別提了,簡直是“便秘界的戰鬥機”,蹲到腿軟,結果就擠出那麼一點點,還得靠意念才能勉強完成“任務”。四肢呢,也變得軟綿綿的,像是被誰抽走了力氣,走路都像是在飄,風一吹,哎呀,差點就能飛起來了!
眼睛也開始鬧彆扭,動不動就“閉目養神”,其實呢,是眼皮子沉得跟鉛塊似的,睜都睜不開。還有那手抖腳抖的毛病,就像是得了“帕金森綜合症”,拿起杯子喝水都能濺一身。最搞笑的是,還會覺得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圍著你轉圈圈,一不小心就能撞牆上去!
好了,說了這麼多,咱們來點實際的。岐伯提到的這些症狀,其實都指向了身體的一些失衡狀態。如果放在現代,咱們可能會透過調整飲食、作息,甚至是一些中醫的理療方法來緩解。
比如說,按摩穴位吧,咱們可以找找“足三里”和“內庭穴”。足三里啊,那可是個“萬能穴”,在小腿外側,膝蓋下面三寸的地方記得哦,這裡的“寸”是按自己的手指寬度來算的,不是市面上的尺子)。每天按一按,就像是給身體的小宇宙加油,能促進消化,增強體質。內庭穴呢,在腳上第二和第三腳趾之間的縫隙裡,按摩它可以清胃火,對於緩解嘔吐、拉肚子可是有一手的!
至於方劑嘛,如果岐伯在現代,他會開一副“清胃散”給你。這方子啊,簡單又實用,主要成分有黃連、升麻、當歸、生地、牡丹皮。黃連清熱燥溼,升麻昇陽散火,當歸和生地補血養陰,牡丹皮涼血活血。把這些藥材按照一定比例比如說黃連6克,升麻9克,當歸6克,生地9克,牡丹皮9克,當然,具體劑量還得看個人情況),用水煎服,就像是給身體熬了一鍋“清涼湯”,喝下去,保證你整個人都清爽起來!
再來說說脈象吧,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絕技!如果陽明經不退位,脈象可能會顯得洪大有力,就像是夏天的熱浪,一波接一波,衝擊著你的指尖。這時候,有經驗的老中醫就會眉頭一皺,心裡默唸:“嗯,這傢伙,陽明火旺啊!”然後,他就會根據脈象的細微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就像是調配一個複雜的烤肉方子,既要保證味道好,又不能烤焦了!
黃帝問岐伯:“老兄啊,你說這太陽要是賴著不走,會發生啥事兒呢?”岐伯捋了捋長鬍子,慢悠悠地說:“太陽要是賴在崗位上不肯交班,那可就熱鬧了,春天會像冬天一樣冷,夏天還會時不時來場冰雹雨,天空整天陰沉沉的,跟個憂鬱的少年似的。到了二之氣就是春季的後半段),這寒氣還是賴著不走,人們可就要遭殃嘍!”
黃帝一聽,瞪大了眼睛:“這麼嚴重?那老百姓會咋樣?”岐伯嘆了口氣,開始細數起來:“他們會得各種奇怪的病,比如痺症,就是關節僵硬得像凍豆腐;還有厥症,就是手腳突然冰涼,跟摸了冰塊似的。更慘的是,有的人還會得陰痿,就是男性朋友的小兄弟不太給力了;還有的人會尿失禁,腰膝痠軟,走起路來像踩了棉花。哦對了,還有一種叫溫癘的病,這傢伙喜歡遲到,等到大家都放鬆警惕了,它才慢悠悠地來湊熱鬧。”
咱們先聊聊這“痺厥”和“陰痿”吧。痺厥呢,就像是身體裡的關節被施了魔法,動彈不得,你得想象一下,早上起床,本想伸個懶腰,結果胳膊腿兒跟被凍住了一樣,那個酸爽!至於陰痿,嗯,這個嘛,咱們就含蓄點說,就是男性朋友們在某些時候,可能感覺自己像是被冬天的寒風侵襲了,完全不在狀態。
說到治療,岐伯那個時代雖然沒有現代醫學這麼發達,但他們也有一套獨特的療法。比如,對於痺厥,岐伯可能會推薦艾灸。想象一下,在身體的“陽陵泉”現代穴位名,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和“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這兩個穴位上點燃艾條,那溫暖的感覺就像是在冬日裡喝了一杯熱騰騰的薑茶,瞬間讓僵硬的關節暖和起來,恢復了活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至於陰痿嘛,岐伯會建議服用一些溫補腎陽的中藥方劑,比如“五子衍宗丸”。這個方子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威力可不小,它包含了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五味子、車前子五味藥。換算成現代劑量,大約是枸杞子240克、菟絲子240克、覆盆子120克、五味子60克、車前子60克。這是一大盆的量,還要煉蜜成小丸子。這五味藥就像是五位英勇的騎士,一起守護著身體的“城堡”,讓男性朋友們重新找回自信。
接下來,咱們聊聊脈象。在古代,醫生看病可是要“望聞問切”的,這“切”就是指摸脈。岐伯說,如果太陽不退位,人們的脈象可能會變得沉遲而無力,就像是冬天的河水,緩慢而又冰冷。這時候,你要是去找個老中醫把脈,他可能會眉頭緊鎖,然後告訴你:“小夥子小姑娘,你這脈象啊,就像是深夜裡走在無人的小巷,冷清得很吶!”
不過,岐伯可不會只停留在診斷上,他還會給出解決方案。比如,他會建議人們多吃溫熱的食物,比如羊肉、生薑、大棗這些,就像是給身體穿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襖,抵禦外界的寒氣。同時,還要加強鍛鍊,多曬曬太陽,讓身體的陽氣像春天的花朵一樣綻放。
黃帝閒來無事,就對身邊的岐伯說:“岐伯啊,你看這天時早晚,我透過觀察星辰運轉、四季更替,已經能摸個大概了。但說到這地上的事兒,比如土地公公怎麼安排他的‘小跟班’也就是地氣、地數啥的),我就有點懵了。你給我講講這地數的事兒唄,讓我這腦袋瓜子也開開竅?”
岐伯一聽,心裡暗笑:“這黃帝啊,雖然天上地下的事兒都知道個七七八八,但一到這地上的細節,還是得靠我這把老骨頭來揭秘。”於是,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地數講解。
“黃帝啊,要說這地數,咱們得先明白幾個概念。地下的‘遷正’啊,就像是咱們村裡的村長換屆,新的村長地氣)上任,得有個交接儀式,得按規矩來。這‘昇天’呢,就像是村長升官了,去城裡當大官了,那村裡的事兒就得有人接著管。至於‘退位不前’,那就是說,有時候這村長啊,可能因為某些原因比如捨不得鄉親們,或者新官上任三把火太猛,他不敢輕易交權),就遲遲不肯退位,搞得村裡有點亂套。”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喲呵,這地數還挺有意思,繼續繼續!”
岐伯接著說:“這地上的產化,萬物失時之化,就跟咱們人體的穴位一樣,每個穴位都有它的‘任期’,該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得發揮作用,不然就會出問題。比如說,咱們有個穴位叫‘足三里’,這可是個大穴,相當於村裡的‘大管家’,負責調理脾胃、增強免疫力。但要是這個穴位‘退位不前’,比如因為長期飲食不規律、熬夜啥的,就會導致脾胃不和,免疫力下降,人就容易生病。”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岐伯啊,你這比喻打得真好,我這下算是明白了!那要是穴位‘昇天’了呢?是不是就意味著這穴位太厲害了,得升個級,去管更大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