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繼續:“這事兒啊,其實不怪藥,也不怪人,怪就怪在咱們沒找到病根兒。這熱啊,有時候是實熱,有時候是虛熱。實熱就像是鍋裡燒的水,加點寒藥,火一滅,水就涼了。可虛熱呢,就像是鍋底有個小火苗,雖然不大,但一直燒著,你光加水,不解決火苗,這水啊,永遠涼不下來。這時候,咱們得用點滋陰的藥,像是麥冬、石斛啥的,把這小火苗滅了,熱自然就退了。”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寒症呢?為啥有時候用了熱藥,反而更寒了?”
岐伯微微一笑:“陛下真是聰明絕頂啊!這事兒啊,跟熱症一個道理。寒症有時候是實寒,像是吃了太多冰棒,凍得直哆嗦,這時候用點熱藥,像是附子、乾薑啥的,一吃下去,立馬暖和起來。可有時候呢,這寒啊,是虛寒,就像是屋裡暖氣不足,你光在屋裡放火盆,不解決暖氣問題,這屋裡啊,還是冷。這時候,咱們得用點溫陽的藥,像是肉桂、鹿茸啥的,把這暖氣給補上,屋裡自然就暖和了。”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岐伯啊岐伯,你可真是個醫學大家啊!你這麼一說,我就全明白了。看來,這醫學啊,還真得變通變通,不能一刀切啊!”
岐伯也笑了:“陛下說得是,醫學這事兒啊,就像是炒菜,同樣的食材,不同的火候,不同的調料,炒出來的味兒就不一樣。咱們看病啊,也得因人而異,因病而異,這樣才能藥到病除。”
說到這裡,岐伯突然話鋒一轉:“不過啊,陛下,雖然咱們知道了這些道理,但用藥還是得小心。中藥啊,就像是廚房裡的調料,用對了,就是美味佳餚;用錯了,那就是黑暗料理了。所以啊,咱們還是得按照醫書上的規矩來,不能亂來。”
黃帝一臉認真地說:“岐伯啊,你說這事兒挺逗,有時候給人開了寒涼的藥,想著給身體降降溫,結果這傢伙吃完反而熱得跟火爐似的;反過來,開個溫熱的方子,想暖暖身子,嘿,人家倒好,冷得跟冰窖一樣。這是唱的哪一齣啊?”
岐伯一聽,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彷彿在說:“這事兒,可有意思了,咱們得從中藥的‘脾氣’講起。”於是,他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爆笑中藥課”。
“陛下啊,你想想看,咱們中藥裡的每一味藥,那可都是有性格、有脾氣的。它們有的熱情如火,有的冷靜如冰,還有的時而熱情奔放,時而高冷傲嬌。就像咱們人類一樣,有的外向開朗,有的內斂深沉,對吧?”
黃帝點了點頭,心想:“這岐伯,又開始他的‘擬人化’大法了,不過,確實挺有意思的。”
岐伯接著說:“就拿‘叛逆少年’——中藥的藥性來說吧。有些藥啊,它們的主治功效,咱們稱之為‘王氣’,就是它們最拿手的活兒。比如黃連,那可是出了名的苦寒,清熱燥溼一把好手。但你要是給了一個本來就虛寒的人吃,嘿,它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一股腦兒地給你清熱,結果寒上加寒,人家能不冷得直哆嗦嘛!”
黃帝一聽,樂了:“這黃連,簡直就是中藥界的‘叛逆小子’,人家明明需要的是溫暖,它卻偏偏要雪上加霜。”
岐伯笑著點頭:“沒錯,還有更逗的呢。比如人參,那可是大補元氣的‘暖男’,對氣虛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冬日裡的小太陽。但你要是給一個本來就火旺的人吃了,嘿,它也不客氣,直接給你來個‘火上澆油’,熱得你直跳腳。”
黃帝笑得前仰後合:“這人參,簡直就是‘暖男變火爐’,讓人哭笑不得啊!”
岐伯看黃帝笑得開心,也忍不住笑了:“所以啊,咱們開藥,就像是在給人找合適的‘伴侶’,得看看對方的‘性格’是不是合得來。要是給錯了藥,那就像是給冰山送火山,給沙漠送冰川,能不出問題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黃帝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這麼說來,中藥還真得講究個‘門當戶對’,不能亂點鴛鴦譜啊!”
岐伯拍了拍黃帝的肩膀,一臉神秘地說:“對頭!咱們這行,不僅要會治病,還得會看‘臉色’呢!這‘臉色’可不是指人家臉上有沒有痘痘,而是得瞅瞅病人的體質和病情怎麼樣。”
他接著舉例說:“比如說,你看到一個哥們兒,滿臉通紅,好像火氣大得很,需要清熱。但你一問,哎呀媽呀,他其實是陰虛火旺!這時候你要是傻乎乎地給他苦寒的藥,那可就慘了,他得跟你急!得趕緊換個滋陰降火的藥才行。”
岐伯越說越起勁:“這就好比,你看到一個哥們兒,一臉怒氣衝衝的樣子,好像要吃人一樣。但你仔細一問,嘿,他其實是餓了!這時候你要是給他個冷臉,他還不得跟你拼命啊!所以啊,咱們得學會察言觀色,看看病人到底是咋了,才能對症下藥嘛!”
黃帝哈哈大笑:“岐伯啊,你這比喻,簡直了!中藥學問深似海,看來我得好好跟你學學這‘看人下菜碟’的功夫。”
岐伯也笑了:“陛下客氣了,咱們互相學習嘛。不過話說回來,中藥這東西,真的是既神奇又有趣。有時候,你得像哄孩子一樣哄著它們,有時候,你又得像對待老朋友一樣尊重它們。只有這樣,它們才會乖乖聽話,幫你治病救人。”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