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說這“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聽起來玄乎,其實用咱們現代話來說,就是醫生得學會“看人下菜碟”,但這裡的“看人”可不是勢利眼,而是得根據病人的生活環境、經濟狀況來調整治療方案。比如,富人家裡暖氣足,冬天穿貂皮大衣,你給他開一堆清熱解毒的藥,那不得涼上加涼,病情加重嘛!反過來,窮人家可能連雙暖和的鞋子都沒有,你再讓他吃寒性藥,那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醫生得像個細心的偵探,先摸清患者的“生活背景”,再對症下藥,這才叫高明。
再來說說“坐之薄厚,形之寒溫”,這講的是病人的體質和當前的身體狀況。想象一下,你去醫院,醫生不問你冷不冷、熱不熱,直接開方子,那不是瞎胡鬧嘛!就像咱們冬天裡吃火鍋,熱氣騰騰的,要是來個感冒的朋友,直接讓他坐窗邊吹風,再給他上一碗冰鎮飲料,那不得病上加病?醫生得透過觀察病人的衣著、面色、手腳溫度,來判斷他是需要捂汗還是散熱,是得溫補還是清火,這樣才能精準治療。
接下來,“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這又是啥意思呢?簡單說,就是醫生得了解病人的飲食習慣和心理素質。有的人愛吃辣,有的人偏愛清淡,你得根據他的口味來調整藥膳;還有的人,膽子小,一聽說要動手術,嚇得吃不下睡不著,這時候,醫生就得先給他做做心理建設,告訴他:“別怕,咱這是微創,比螞蟻咬一口還輕呢!”畢竟,心情愉悅也是治病的一劑良藥嘛。
至於“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這簡直就是醫生界的“大忌”。咱們中醫講究的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得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比如,兩個病人都咳嗽,但一個是因為風寒,一個是因為肺熱,你要是都開同一種止咳藥,那不是亂彈琴嘛!醫生得學會把各種病症、脈象、舌象、病因綜合起來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手到病除。
在古代啊,那些個醫術高超的老中醫們,給人看病可不是隨便搭搭脈就完事兒了的。他們得像個偵探似的,先來個“案情初查”,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問診。可偏偏有些人呢,一上來就直接“把脈大賽”,咔嚓一下,手指頭往你手腕上一搭,就開始滔滔不絕,好像已經把你五臟六腑都看透了似的。但您聽聽這段古話,說的是啥:“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哈哈,這話翻譯成咱們大白話,那就是:
“嘿,大夫啊,您看病可不能跟盲人摸象似的,上來就摸脈。得先問問病人,最近是不是心裡頭有啥過不去的坎兒,愁得跟啥似的?吃飯是不是沒規律,胡吃海塞或者餓著肚子?晚上熬夜追劇打遊戲,白天又跟床有仇似的起不來?還有啊,有沒有不小心吃了啥不該吃的東西,或者被啥小蟲蟲、細菌給偷襲了?這些都不問清楚,光憑一隻手在手腕上‘跳格子’,您說是鬥地主呢還是看病呢?這樣隨便下個結論,說是啥病就是啥病,那不成了瞎貓碰死耗子了嘛!這種粗心大意的治療方法,簡直就是醫療界的‘四大不靠譜’之一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您瞧,這話說得多接地氣兒,多幽默!咱們現在就把這段古訓展開來,聊聊為啥問診這麼重要,以及它背後的那些學問。
首先,說說“憂患飲食之失節”。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心裡頭那點事兒啊,跟走馬燈似的轉個不停。憂愁、焦慮這些負面情緒,可不光是心理上的事兒,它們還會直接影響咱們的生理健康。中醫講究“情志致病”,就是說心情不好,時間長了,身體也跟著遭殃。比如,長期憂鬱可能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所以,大夫問診時,得像個知心大哥或大姐似的,耐心聽聽你的心聲,幫你排解排解。
再來說說“起居之過度”。這年頭,熬夜加班、通宵打遊戲、刷劇到天明的朋友可不少。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生物鐘亂成一鍋粥。中醫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自然規律生活,身體才能健康。過度熬夜會耗傷陽氣,導致免疫力下降,各種小毛病就找上門來了。大夫問診時,瞭解你的作息習慣,就是在幫你找病根呢!
“或傷於毒”,這個“毒”啊,不光指咱們平時說的有毒物質,還包括一切對身體有害的因素,比如細菌、病毒、環境汙染、藥物副作用等等。現代人接觸到的“毒”源可多了,一不小心就可能中招。大夫問你最近有沒有接觸過啥不尋常的東西,或者吃過啥新藥,就是在幫你排查這些潛在的“敵人”。
至於“寸口”,那可是中醫把脈的寶地,位於手腕內側,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脈門”。中醫透過感受這裡的脈象,可以推斷出人體的氣血狀況、臟腑功能等。但記住哦,脈象只是診斷的一部分,不能單憑脈象就下結論。就像做菜一樣,食材、調料、火候都得恰到好處,才能做出美味佳餚。看病也是同理,問診、望診、聞診、切診把脈)四診合參,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說到看病這事兒,那可是門大學問,得悠哉遊哉地品,像品茶一樣。你往那兒一坐,倆手輕輕往患者手腕上一搭,嘿,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得精準到每一個“脈門”咱們現代點兒說,就是寸關尺三部九候)。要是連這五大脈象咱們可以想象成是生命的五條高速路:浮、沉、遲、數、緩)都摸不準,那病人身上的百種不舒服,你可就得自個兒懊惱了,還怪不到老師傅頭上去,畢竟,手藝不精,怨不得人啊!
說到這治病的門道,簡直就是一場智慧與耐心的較量。有的人呢,治病不按套路出牌,把祖傳的醫術丟到菜市場當白菜賣,亂槍打鳥,偶爾撞上個好運氣的,病好了,他還自鳴得意,以為自己成了神醫華佗再世。哎,我說哥們兒,您那純屬瞎貓碰上死耗子,得意啥呢?
“窈窈冥冥”,這四個字,聽著就跟修仙似的,說的不就是那醫學之道的深邃與奧妙嗎?醫學之道,大得能跟天地比肩,廣得能跟四海相配。你要是不懂這其中的門道,那可就真是明珠暗投了,明明是光明的智慧,到你手裡愣是成了個謎。
來來來,咱們把話兒往開了說,說點接地氣的。您知道嗎?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這“切”啊,就是咱們前面說的摸脈。現在咱們不講那麼深奧,就用大白話聊聊。你想啊,如果醫生摸脈就像摸黑找鑰匙孔,那病人得多著急啊!所以啊,咱們得把脈摸得門兒清,才能對症下藥。
比如說,你摸到那脈啊,輕輕一碰就像小河流水似的,滑溜溜的,那就是“浮脈”,多半兒是感冒了,得發散風寒,整點兒薑湯喝喝,暖身又暖心。再比如說,你使勁兒按下去,感覺那脈深得像井底之蛙,半天不動彈,那就是“沉脈”,可能是氣血兩虛了,得燉點當歸黃芪雞湯補補身子。
還有啊,說到方劑,那可真是個大學問。古時候的醫生,那是“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脈診,四季藥箱”。咱們就拿個簡單的方子來說——桂枝湯。這可不是簡單的幾根樹枝煮水哦,它可是治療風寒感冒的良藥。配方是:桂枝9克象徵九九歸一,希望病情一次就好),白芍9克和桂枝搭配,一陰一陽,調和營衛),甘草6克調和諸藥,像個大管家),生薑9克暖胃散寒),大棗12枚補脾益氣)。這幾味藥加起來,既溫又補,還不燥,就像是一群小夥伴手拉手,齊心協力把病魔趕跑。
當然了,治病這事兒,光有藥方還不夠,還得有愛心和耐心。你得像哄孩子一樣哄著病人吃藥,告訴他們:“嘿,這可不是普通的藥水,這是神仙水,喝了它,保管你活蹦亂跳!”這樣一來,病人心情好了,病也就好得快了。
最後啊,我想說,醫學之道,真的是既深奧又有趣。它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醫生與病人之間心與心的交流。咱們得用心去學,用心去治,才能讓這門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發光發熱,讓更多的人受益。畢竟,誰還沒個小病小痛的呢?咱們多學點醫學知識,不僅自己能照顧好自己,還能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幫助別人。這不就是咱們常說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