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新日初現,張蕾便迫不及待地把何子豪找來,兩人促膝長談許久。
緊接著,秘書處與統籌處迅速行動起來,開始召集人員。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挪威、丹麥、紐西蘭、冰島、瑞典、芬蘭等民主與廉潔程度位居前列的國家人員。
其中寶媽群體被召集的人數最多,大家齊心協力共同設計英雄會的福利方針。
秘書處與統籌處如此大規模的動作,簡直是大張旗鼓的,彷彿只差直接昭告天下:我們即將推出全新的管理制度。
這般舉動,自然吸引了眾多船員的目光,不少人紛紛透過各種途徑向這兩個部門建言獻策。
然而遺憾的是,所有的意見都如石沉大海,毫無反饋。
因為在短期內,這個籌備中的規劃,根本無法落地實施,至少在第五圈住宅樓建設完成之前,新規劃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上午,英雄號依舊按部就班地進行了兩次船行海嘯前驅波之旅,收穫了超過六十萬噸的物資。
中午時分,高塵來到了船隻設計處。
設計的船隻模型虛影,靜靜地懸浮在寬敞的設計室內。
此刻的船隻設計方案,僅設計到了第 10 圈。準確來說,只是到第 9 圈,第 10 圈還僅僅是草圖上的一個初步構想,距離實際建造還遙不可及。
未來行走第三階段奇蹟之洋的碧空舟,最終造型將是一個龐然大物,寬達 4000 米,長達 米,高度為 200 米。
不過,如此巨型的船隻,依靠每天在海嘯前驅波上打撈物資的方式,想要在一年之內,完成所有區域的建設顯然是天方夜譚。
魯道夫與申中基一同,將船隻虛影模型放大。
高塵望著申中基這位已過花甲之年的老者,他如今已獲得專屬能力,而且是在船舶力學平衡設計方面極為實用的能力。
不愧是敢於對英雄號設計提出問題的人,果然是一位純粹的學者,卓爾不凡。
魯道夫指著第十圈模型,向高塵彙報道:“船長,目前關於船隻的建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爭議頗為激烈。
“一種方案是,在生活生產十圈之外,額外構建一個防護層,將整個生活生產區全方位地保護起來,而在保護層之外,則打造一個個軍事堡壘用作戰鬥。
“另一種方案則是,不在生活生產十圈之外建設保護區,而是把保護區設立在碧空舟的最外圍,用兩百米厚的軍事建築將整個碧空舟包裹起來,形成全面防護。”
即便高塵在軍事方面是個門外漢,也能判斷出,第二種建設方案,在整體防禦能力上相較於碎片化的堡壘,其防禦效果肯定更佳。
但是,英雄號想要建設完成,生活生產的十圈大樓,預估需要 3 至 4 個月的時間。
若採用第一種方案,在第十圈建設完成後,緊接著再打造一個防禦圈,預計耗時兩個月。如此一來,英雄會將有半年的時間來精心構築堡壘與防禦設施。
而若採用第二種方案,僅僅是最外層那全方位防護罩,所需的物資,恐怕就得耗費十個月的時間來打撈收集。
除非在這期間,英雄會在技術層面能夠取得重大突破,從而實現長期在海嘯波之上行駛,甚至有能力深入希望之海,去探索那無盡雷霆颶風以及暗礁區,領略與天齊平的巨浪奇觀。
倘若沒有這個能力,無法突破海嘯前驅波的限制,第二種方案基本就不具備可行性。
然而,蘇菲亞突破煉神返虛境時,所看到的未來片段中,英雄號的形象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
這也是導致高塵猶豫不決、難以確定方案的關鍵因素之一。畢竟是否在第十層外建造防護圈,會對第十層的設計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
高塵有時甚至會陷入遐想,如果自己的碧空舟體型小巧,僅有幾百平米大小,以現有的技術水平,是否能夠順利登上海嘯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