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一百三十五 兩大傳奇中場共同的目標!

德羅西的訓練基本以判斷和意識為主,分享他在球隊中後場防守上的經驗。

作為義大利國家隊歐洲盃教練組的成員,他首先和陳小亮講的是防守戰術的演變與核心。

在穆里尼奧新的三中衛防守體系中,兩個後腰需要在高壓防守下回撤禁區,然而在禁區外防守和禁區內防守,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作為一個超強的後場掃蕩者,陳小亮的攔截和破壞能力自然是無可挑剔的,對於球路的判斷和高空球的爭頂也是強人一等。

但一旦在禁區裡密集防守,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科目——區域盯人。

隨著現代足球越來越強調進攻的跑位與換位,不會再出現進攻隊員死站在一個位置不動的情況。

中鋒經常在禁區外回撤接球,或是拉到邊路牽扯防守;

邊鋒不再死抱著邊路不防,內切和前插搶點是家常邊防;

邊路傳中的發起者從邊鋒逐漸轉移到了邊後衛的身上;

甚至在中場球員頻繁前插進攻的情況下,一些講究控球的球隊,中後衛已經成了進攻組織的源頭。

用句老話說,就叫做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過去的人盯人戰術下,認為危險的是“人”,這種防守思路直到今天仍舊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防守定位球時,會專門派本方的高點防守對方的高點。

但很顯然,在常規防守中,主防中鋒的中後衛不可能因為人盯人,就跟著對方中鋒跑到禁區外、或是一直跟到邊路。

在這種情況下,防守盯人的思路也出現了變化,出現了區域盯人的戰術。

區域盯人認為有危險的是那幾個“區域”,只要派人守住區域,阻止對方進攻,就能達到防守的目的。

最典型的,就是陳小亮負責保護的禁區前沿,只要禁區前沿不被滲透,對方就無法輕鬆的發起直塞,打穿中後衛;

只要禁區前沿2030米範圍內沒有被放空情況下射門的機會,對方就踢不出有威脅的遠射。

區域盯人的的體系,要求的就是全隊一起行動,關閉球場上危險區域的連線,要麼擠壓對方的可控球區域,要麼切斷對方的可傳球區域。

人盯人第一次向區域盯人轉變,就是義大利鏈式防守的誕生,埃來尼奧·埃雷拉麾下的國際米蘭在1960年代使這項創新達到了頂峰,兩獲歐冠、三奪聯賽、兩獲洲際盃,以國米球員為主的義大利還在1968年獲得了第一座歐洲盃。

但這一轉變並沒有持續太久,荷蘭的全攻全守和薩基帶領的ac米蘭,把區域盯人再一次推向了高峰,提出了“高位逼搶”的概念,把防守的區域從後場擴大到了前場,這已經非常接近現代足球的理念了。

在薩基的球隊中,球員有 4 個參考點——球、空間、對手和你的隊友。

既要用越位線讓對手無法發起進攻,也要用壓迫性的高位逼搶來奪回球權。

薩基理念的落實,徹底改變了後來比賽的形式,這也是很多前蘇聯、前南斯拉夫球隊瞬間沒落的原因之一,至少當時遠沒到金元足球的時代。

除了國際環境的因素,足球理念沒有及時更新導致了像布加勒斯特星、貝爾格來德紅星這樣的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歐冠冠軍球隊被歐陸豪門徹底甩開,並且再也無法趕超。

區域盯人要求所有隊員不僅要知道球在哪、對手在哪,還要時刻知道隊友在哪,只有與隊友一起控制住區域和區域之間的連線,才叫真正的區域盯人。

在這樣的演變下,甚至誕生了以諾尹爾為代表的“門衛”,門將也有除了門線和小禁區外,需要破壞進攻組織的區域。

但足球場上11對11,只有完美的執行,沒有完美的戰術。

區域盯人也有他的弱點,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

一,11名球員不可能佔據球場上所有的區域,對手會選擇將球轉移到防守隊員未能覆蓋的區域來尋找機會,並且透過速度來調動防守的陣型,甚至是破壞陣型。

六冠王巴塞羅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手經常會看到哈維、尹涅斯塔兩人在一個很狹小的空間內做著連續的短傳配合,或者是和回撤的中鋒、或者是移到邊路和邊鋒配合,然後吸引防守隊員過來,形成單邊的強側,然後突然將球從強側轉移到弱側。

在這樣的情況下,防守隊員如果增兵壓上,多人出現在同一個區域區破壞他們的短傳配合,那他們原本佔據的區域就會被遺漏;如果不壓上,那希望一個球員在一個區域裡去防守兩位超級中場,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事情。

穆里尼奧當時在國米和皇馬選擇的就是第三種方法,乾脆放棄中前場所有的危險區域,將兵力全部部署在後場禁區附近,放任巴薩在中場隨心所欲的傳球,只壓縮後場的防守空間,儘量讓你傳不進來。

二,對方可以透過在一個區域佈置多個兵力來實現對該區域的佔領。

這在現代比賽中已經很常見,邊鋒在帶球準備進攻對方邊後衛的時候,本方的邊後衛會同時壓上,造成在邊路單個區域裡,有兩個進攻隊員的情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旦邊鋒內切,對方邊後衛選擇跟防,那本方的邊後衛就會被放空,獲得傳中的空間;

如果邊鋒內切,對方邊後衛仍舊選擇區域盯人,不跟防、轉而去防守本方邊後衛,那邊鋒就可以衝入禁區直面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