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個朝代,供養出一個讀書人是很不容易的事。
這個讀書人不是那種隨便認點字的那種,是能參加科舉,當官的那種。
像舒陽草創的啟蒙堂就不算培養讀書人。
因為它只有啟蒙作用,教人認識幾個字,不至於當睜眼瞎。
要培養一個讀書人,首先他要完全脫產,不事勞作,專心跟著先生認字背書,學習先人文章。
就這一條,直接讓家裡少了個勞動力。
更別提之後的學習費用,筆墨紙硯,買書抄書,還有先生的各種節禮孝敬,一次未中,還要備考復考等一系列瑣事。
這是一個不斷砸錢投入的過程。
最後能不能供出來還不一定。
所以在平頭百姓家裡,不是小富之資,根本別想這回事。
而寧採臣賴在蘭若寺這些年,臨走還感激不盡,就是如此。
他在這裡吃住不愁,沒有任何干擾,專心溫書備考,這在家裡是決計不行的。
因為他已經落榜了兩次。
家裡不願意他再繼續讀下去,希望他能去翠微商會謀個差事,亦或者去啟蒙堂也好。
總之自己做自己吃,不要靠家裡養。
最好逢年過節有點兒回報,那就更好了。
寧採臣是不肯的,他不想庸庸碌碌一輩子,哪怕荒山野寺裡跟鬼怪為伴,也要繼續考下去。
直到上岸為止。
“呦!寧老爺回來了?”
寧採臣才一進縣城,就有個瘦小男人迎了上來,笑嘻嘻的,滿是揶揄。
他淡淡一笑,沒怎麼理這個人。
落榜兩次,嘲笑的人很多,就連家裡都沒什麼好話,他又怎麼可能管住別人的嘴。
伴著竊竊的嘲笑聲,他回了家。
確切說,這裡已經成為了他兄嫂家,他在家裡是有些多餘的。
“小叔回來了?正好你哥哥切了肉回來,快進屋看看爹孃吧。”
他的嫂子不好不壞,面上總是過得去。
前提是他不能在家太久。
“是,許久不在家,勞煩哥哥嫂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