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我沒看新聞?看來,松寧區經濟實打實在增強哈!”秦不覺學著他校長老爹的口氣,樂哈哈地贊。
秦元玉心情也相當好:“何止?文化實力也在不斷提升。等會兒,你路過鬆寧新城,就能看到知樂就讀的大學城,裡面好幾個大學校區還在擴建。過去就是松寧經濟開發區,連著科創走廊和新建的松寧市民圖書館、文化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秦不覺順嘴就提:“可這些都在松寧新城,又不在老城。您就算同意調崗,也應該往新城調啊,離知樂所在的大學城還近些。”
副駕駛位上,秦元玉的頭低了一會兒,方緩緩地回應:“老城翻新改造有難度,老城也有老城的味道。所以,有很多人留在那邊……”
“您說的,應該是中老年人居多吧?”秦不覺打方向盤,不客氣地直說,“我接觸的同學,除了有專項藝術追求的,都不怎麼喜歡憋在老房子、老街裡,偶爾逛逛也就是幾天的功夫。”
“嗯……”秦元玉沒否認。
“那您還去松寧三中幹嘛,能有多少好生源啊?”秦不覺吐出了心底的擔憂。
雖然他長久不到松寧區,可東海市各區的發展還是在粗略地關注。
所以清楚——地處松寧老城的松寧三中,和地處中心城區老街道里的嘉橋中學,看似相近,其實環境並不一樣。
嘉橋中學所處的地段再怎麼經歷歲月,再跟不上發展,畢竟仍在城區中心腹地。那裡的舊房老樓再舊再狹小,高節奏發展的城市經濟、文化還是無形中能影響、帶動到那片區域。
可松寧區不一樣,面積較大,又保留超半數比例的農耕用地,經濟、文化、科技的創新一旦移入新城,老城就相對被動很多。
用他來自松寧區同學的話說:老城給退休的人們養老合適,對於想謀求發展的中青年來說,越來越顯得老舊,很容易落後。
那學校的生源,很可能會存在問題的!
“臭小子,還挺聰明的嘛?能想到這個!”秦元玉帶著三分欣慰,七分嘆息,拍了拍秦不覺握方向盤的手,轉開話題,“先不說這個,去校園裡看看再講。”
姑母的手心和笑容一樣溫暖,秦不覺動了動唇,把想說的話壓回了肚子裡。
行吧,他就去松寧三中“實地吃個瓜”,看看老城舊校的環境究竟如何。
“噢~噢~,這真的是松寧三中嗎?”
滿目蒼翠、佳木蔥蘢、小公園似的校園內,秦不覺撒開丫子,迎著風、迎著光,一溜小跑。
因著週末,松寧三中內除了門崗值班人員,無人在校。
秦元玉與值班人員打招呼、下車聊天的時候,秦不覺停了車,踩著因陳舊而開裂已在縫隙中長出羞怯青苔的水泥路;摸著一棵又一棵樹幹粗壯、樹冠寬大的香樟樹、銀杏樹、合歡樹,四下裡打量綠蔭掩映中的教學樓、體育場……
小夥子眼中的景象,雖處處透露出歲月侵蝕的舊損,卻也隱約藏著一份婉約的詩意,與網路上人人嫌棄的“豆腐校”似乎完全搭不上邊,而且不同於嘉橋中學相伴菜場、舊街的嘈雜和熱鬧,又多了一份古樸與清幽。
“姑姑,這校園環境和公園差不多,老師、學生挺有福氣的!”秦不覺忍不住雙手摟住一棵粗壯的香樟,如此說。
“在這短命的學校有啥福氣噢?”門崗值班的,是一位五六十歲的老保安,哪怕知道接待的秦元玉是誰,依然面色頹廢,沒好氣地回應。
秦元玉耐著性子問:“怎麼了?”
老保安指向校園周邊:“你看看這裡,還有那裡!”
秦元玉看著,眉頭,漸漸緊皺了起來。
秦不覺掃了幾眼,沒感覺到太大的問題。不就圍欄年久失修,差不多都鏽了嘛,還有兩個地方的欄杆缺了幾根;圍牆上也是水泥脫落了一大半,有個地方破了洞,用舊磚頭勉強堵著。
可能,這松寧老城還是缺少財力,沒錢給學校修!
那就看姑姑來了以後有沒有辦法了。
實在不行,他願意拿電競解說的獎金,支援姑姑一二,幫松寧三中修好這圍牆,讓老師、學生看著舒心,姑姑工作也好推進。
可這樣的話,松寧三中的“瓜”真沒什麼意思,相比嘉橋中學那場熱鬧,吃起來“沒味”!
如此閒閒地想著,秦不覺繼續往操場上悠哉遊哉地溜達。
“噢喲!”
忽然,秦不覺傳來一聲驚叫。
他的腳無意間踢到了斑駁草坪邊的一塊石頭,差點摔倒。
秦元玉的目光立刻被吸引過來,問老保安:“那是什麼?”
喜歡不覺玉樹映金臺請大家收藏:()不覺玉樹映金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