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了這件事,誰是受益方?
二,誰樂見其成想讓昭國發生內亂?
三,此事鬧大,哪一方的損失最大?
但目前來看,都是輸家!大昭千瘡百孔,好不容易才稍稍休養生息,若在此刻內鬥只會禍及自身!
而要是昭國內部動蕩,類似於吳國這樣的國家又落得到什麼好?
所以主謀倒不可能是那些大國家,反而很有可能是周邊一些小國家,或是蠢蠢欲動的西域諸國?
這麼想,好像一切都說得通了。
而判斷一件事是誰幹的,就要看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別說他自己本身根本就沒有受傷,在國家大事面前許多事情都要讓位,就算他死了,真相也不是第一位的。
真相重要嗎?
這世上沒有真相,只有視角,和——立場。
所以當務之急,是如何利用此次事件實現利益最大化。
只在幾息之間,徽元帝迅速反應過來,當機立斷把這件事定義為敵國的陰謀。
他此時最需要的是什麼?
是師出有名。
之前戰局一直僵持不下,敵國犬戎惶然找大國依靠,四處哭求,說昭國一朝得勢得理不饒人,他們明明已經還回去了那些搶回去的城池,可昭國仍舊死咬著不放。
‘我們先前是吞了你們不少城池,現在我們都吐出來了,你們還想怎樣?’
那些國富民強的大國也紛紛來勸,像極了一群慈厚寬仁的長者在勸說一個渾身髒兮兮眼神惡狠狠的少年。
他們說,你要有大國風範。
他們說,戰爭總歸是要流血的,是要用無數人的性命填補的,既然城池還回去了,那你就見好就收,不要窮追不捨。
他們說,我們要愛好和平。
可是憑什麼呢?
憑什麼你覺得那些搶回來的城池,一句還給我們了,就能輕飄飄的抵消?
之前對我們國家的痛苦視而不見,恨不得人人都來咬一口肉吃,現在來勸我們愛好和平了?
不過,之前戰局僵持是礙於師出無名,那些大國將士兵駐紮在他們境內,敵國自認為有倚靠,洋洋得意。
現在好了,瞌睡來了送枕頭。
既然你覺得理由不夠,那麼公然刺殺一國之君,這理由夠嗎?足夠我們雄師出征、踏平邊境了嗎?
十幾年了,那些橫山帝在位時欠下的債,也是時候該連本帶利的討回來了。
你們之前趁我們弱勢劫掠我們領土,現在我們也要你們十來座城池,不過分吧?
於是,次日昭國將士大搖大擺的靠近敵國境內,囂張道:“我們有兩個士兵在你們這裡走丟了!”
敵國犬戎一臉懵。
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