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煒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以為水月庵的姐妹們要和神眷寺的光頭PK武力值。”
淨虛老尼還是那副笑模樣:“我們水月庵也招待過不少達官顯貴,能伺候好這些主,在廚房那頭也沒少下功夫。”
這點羅煒還是認同的:“智真妹紙做的饅頭和智善妹紙做的鹹菜都很不錯。”
淨虛老尼呵呵一樂,擊掌為號。
智慧就開始了她軟軟糯糯的介紹:“我們嘗試了大廚房那邊幾位大師傅的手藝,硬菜方面,我們確實望塵莫及,可單論麵食小點、精緻冷盤上,我們這邊還是有獨到之處的,我們提供的這些勝在冷熱皆宜,可以作為待客的常備小點心。”
隨著盤子的一一揭開,智慧的介紹跟著傳來:“七道精緻小菜,雞髓筍,胭脂蘿蔔、茄鯗、香糟豇豆、玫瑰滷萵苣、蜜釀酸藕、芸豆香乾、雞油腐乳;七盤精緻小點,瓜仁油松瓤卷酥、菱粉糕、栗子粉糕、酥酪、棗泥山藥糕、豆腐皮包子、藕粉桂花糖糕。”
羅煒吸了吸口水:“你們佛門清淨地,又是雞又是肉的合適嗎?”
小尼姑們展示的這些有不少可是紅樓中的知名菜色,最有名的莫過於那道茄鯗,後頭那個字音同“響”,原指剖開洗淨後曬乾的魚。
茄鯗是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候的明星菜式,王熙鳳介紹的詳細:“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
這段不光書裡有著詳細的描寫,幾次影視化的時候都沒有刪減過,可見這道菜的經典。
另外,像是雞髓筍、雞油腐乳,名字裡明晃晃的就帶著雞;而酥酪是一種奶凍型別的點心;豆腐皮包子雖然外皮是千張,內裡若沒有豬肉、牛肉這樣的大葷內餡兒,就會顯得寡淡乾癟。
智善到底年歲尚小,率先越眾而出:“你少誣賴人,我們只做素齋的。所謂的雞油是香油煸炒五種菌子,配上調味所得,雞髓就是用這種雞油翻炒的蘿蔔泥。茄鯗倒確實是智慧師姐從大戶人家的廚子那裡學來的,我稍稍改良了一下,雞油和雞湯和前頭的方法類似,而肉丁確實豆渣所制。”
智真也做了一番解釋:“酥酪做了兩種口味,花生杏仁露是我們那裡慣常使用的,在你們這裡還發現了沒見過的椰子,就把椰汁和豆漿進行了調和,口味很是不錯。至於豆腐皮包子,確實,沒有大油不得其味,我們常用的就是智善說的雞髓打底,筍尖、蘑菇、豆乾、麵筋一道切釘,和雞髓同煨,最後用雞油調味,就成了豆腐皮包子的餡兒。”
………………
水月庵的美食之旅直接導致羅煒晚上在大食堂那邊吃起小炒來都沒滋沒味的,感覺那些個手握現代菜譜,拿著火鍋、燒烤、川味之類的跑到古代作威作福的美食文都是鬼扯。
水月庵的素齋雖然初嚐起來驚豔卻不霸道,勝在回味無窮,尤其是再次進入進食模式,就會不自覺的開始從口味到口感的全方位對比,然後把現在嘴裡吃的這些都襯成雞肋,難怪中午那會兒,夏金桂就在旁邊看著他吃,卻一口都不碰。
先不說羅煒這邊的食不下咽,大食堂先開席的另外兩桌倒是熱鬧歡騰。下午的時間屬於男女嘉賓的自由活動,直到晚飯前才再次匯合,被張文遠和黎小凝帶著去圍觀了高衙內、高俅父子教練團對足球隊小丫頭們的最後衝刺訓練。
老實說,經過無數次的失望到最後的絕望,這個時代的青少年已經幾乎無人關心足球這項世界級的體育大專案了,更別說“青藤杯”這樣的只有個別特定群體才偶然知道的低齡化足球比賽。
別說男女嘉賓們了,連娜娜美美和豬小哥豬小弟聽說要直播一群踢足球的丫頭片子的日常訓練都感覺直播間的人氣要崩,然後就真香了。
華夏人一直以自己是現代足球的鼻祖自居,事實也是如此,但蹴鞠和足球在規則上差距還是不小的,認真論,蹴鞠的對抗性、競爭性和技巧性遠高於現代足球,比賽陣型的變化更為繁複,一攻一守要有足夠的臨機專斷,甚至更強調“全攻全守”的極端打法,所以才有利用蹴鞠訓練兵卒的說法。
高衙內和高俅從他們擅長的蹴鞠中取經,把整個白澤島少女足球隊的小丫頭們訓練得殺氣騰騰,一通進攻猛如虎,再加上細膩的腳法和逼人的氣勢,弄得圍觀眾嘖嘖稱奇,甚至還有不少彈幕調侃預測,男足國家隊將會以0比3惜敗白澤島少女足球隊,惹來一片“哈哈哈”的回應。
這一天的相親沙龍在沙灘篝火晚會中結束,男女嘉賓和主創團隊相親相愛的入住清堂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