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這就是病急亂投醫了,所以才會找趙明陽幫忙。
說白了,趙明陽和他的關係只能算得上相識和對他不錯的好大哥,但實際上大牛也沒給與趙明陽什麼,反而趙明陽送了他過NBA現場的球票。
這次大牛也不想找趙明陽,可他是實在沒辦法了。
他家這事還真的是有點難搞,前些年大牛家擴張產業,然後尋求融資,很多人沒有接觸過投資公司,不知道里面的門道。
目前國內分為三個類別,國投最有實力,其次是海外的投資公司,最後是民營的投資公司。
民營的投資公司,資本最薄弱,一般投不了太大的專案,就是碰運氣撿漏了,大部分網上的投資行業直播基本都是民營居多。
國外的投資公司和國投是基本都投大專案,簡單的說,低於五千萬的專案人家都沒啥興趣做。
融資的速度比大家想的還要快,可能一週內就打款給你的,但是會問你是否要上市,他們最想把企業做上市套現,而且會給個期限,三到五年上市,超過期限就要賠償損失,還會考察市場行情,給與評估,越是那種名頭很大實則很虛的企業反而是他們最喜歡的,容易套現。
國內之前電視上那些品牌,很多廠家就在荒郊野嶺的空地臨時弄了鐵皮房的都有,把錢都砸廣告上了,就是很虛的企業,就剩下一點名聲了,但消費者不知道啊,這就好操作了。
上市後很多企業暴雷,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本來就弱不禁風。
過審後,比如大牛家的產業,之前是做代加工的,產業鏈很大,但一直沒上市,當時要擴張,買了隔壁的工廠,需要三個億,就去找融資。
而投資公司看到了大牛家的銷售資料,有穩定的訂單,而且實體產業一直是香噴噴,有抵押物,對方不答應給三億,而是給了十億,讓大牛家擴張更大的產業鏈,升級裝置。
但是有個條件,五年內大牛家公司要上市,上市後要保證他們預先制定的本息還有kpi,其實這個簡單理解就是借錢給你,你去創業吧,但到時候你得把本息都還了,還不上你就得補,最後很多人是補不上的,企業就被拿走了。
給十個億就是抬高估價,方便日後套現。
他們把大牛的企業包裝成了一個市值很高的企業,給營收注水,最後把大牛家的企業拿過去在高價賣出去,又賺了高額利息又賺了中間獲得的差價。
按照投資人的評估,大牛家當時的產業鐵定不止十個億了,他們敢這麼做已經做了完全的風險評估了。
大牛家當時確實是圈內出數一數二的代工廠,還有海外訂單,員工就近二千多人了,當初本不想拿到這融資的,風險太高了。
後來有個人出來做擔保,那個人大牛家也沒法拒絕,這就是一個很尷尬的點,有一些投資公司是會強投的,就是我看上你的專案了,你必須讓我投,其他家都別想投。
….
最終還是拿了這筆錢,大牛家的產業翻了兩倍的規模,直接做成了產業園了,員工也招收到了近萬人。
可是他們家越做心裡越慌了,因為隨著網商的崛起,各家都在拼價格,而拼價格最終就是降低生產成本,如果大牛家的工廠無法達到物美價廉,人家就去別人家了。
可做了吧,成本利潤太低了,還沒以前沒擴張時候盈利高,但整體的運營成本高了,這樣下去必定不賺錢還得湊錢還利息和本金了。
他們給的十個億是現金啊,而現在的行情,大牛家得年入二十億才能保證歸還本金和維持工廠運營成本,二十億現在到手實際盈利已經壓到三億左右了。
開銷太大了,利潤成本又太低了。
每年固
定歸還的本金和利息外,他們家基本賺不到錢了,而且也不可能保證每一年都這麼平穩,
這還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投資人在這個基礎上把公司盈利又拿去擴張,五年內大牛家基本沒拿到什麼錢,倒是開了不少家品牌連鎖店。
這要上市後還有個***煩,那就是吸納其他股東進來,大牛家的產業很可能不是他家的了。
而且這個模式讓大牛家也陷入了窘境,他們家的股份將來會拿去抵押貸款不斷擴張。
大牛家現在看起來是家大業大,但風險很高了,即使上市賺到錢,也是用大牛家的錢在填補之前的窟窿,他們家還要把投資人的錢本息還回去,這樣一算,他們家很可能給人白打工了,還得把產業給人家了。
很多人對對賭協議不陌生,但這個對賭是怎麼對賭呢?
一般企業融資會明確幾種模式,第一種就是傳統的借貸本息模式,這個模式是拿你的產業抵押,說白了就是貸款支付利息了,但這個利息很高,比如你去借貸一筆錢,說好的三厘利息,但實際你要支付七里甚至一分才放給你用,錢正常給你放了,但會在放款的時候劃掉一筆錢,這筆錢就是利息差價,你得給補上。
還有一種就是全資收購了,就是看好你的產業,給你一筆錢買下了。
第三種就是合作模式了,我出錢你出力,不干涉你正常運營,就是吃你的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