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337 羈縻地

兩人從呂宋島北部向南方行走,越往南路就越難走,到處都是崇山峻嶺草地密林,還有面積龐大的沼澤地。

在這片原本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土地上,每隔二三十里就有一座奴隸營。

精銳唐軍看守,工匠指揮,奴隸幹活,修築道路、開挖溝渠建設水庫。

道路暢通勾連南北東西,讓各個城市的交流溝通變的更加容易。

溝渠可以灌溉土地,也可以把沼澤裡的水被排出,晾曬之後就是上好的田地。

水庫則能夠更好的蓄水,調節水資源,同時也進一步解決沼澤的問題。

這些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孫泰也終於瞭解東寧島的基建是如何建成的了,對於文易的魄力和高瞻遠矚感到由衷的佩服。

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有這樣的目光?又有幾個人有這個魄力去做?

估計看到這種地形就開始頭疼了,然後只揀環境好的地方開墾,環境差的拋下不管不問。

這樣看起來省時省力,然而從長遠看這才是最愚蠢的方法。

這些被他們視為蠻荒沒有開發價值的地方,往往會成為土人躲避修養生息的場所……

朝廷手裡的羈縻地十有八九就是這麼來的。

尤其是嶺南就是典型的代表,朝廷佔據了交通要道和土地肥沃的地方,廣大的山區留給了俚人。

其結果是,朝廷被圍堵的出不了門。

如果朝廷願意和唐國一樣搞基建,把羈縻地變成真正的領土,就不會這麼麻煩了吧。

孫泰這次是真想差了,事實上羈縻地的形成原因遠比他想象的要複雜的多的多。

朝廷重點開發區域性地區的方法並沒有錯,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才能站住腳跟。

問題是第一步完成之後他們就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了。

然後就陷入了‘亂——打——亂——打——’的死迴圈裡,就像是一道永遠無法治癒的傷口,無時無刻不在讓朝廷流血。

他也是受限於見識問題,才會認為羈縻地就是朝廷單方面不願意投入資源導致的。

不過在這個時代來說,能有這樣的想法已經算是進步了。

畢竟大多數人都把羈縻地歸結於環境惡劣,土人野蠻不服王化之類的,卻忘了不投入哪來的產出?

羈縻地就像是墾荒,你還沒投入就想收穫,做夢呢吧。

唐國在呂宋島的基建就是前期投入,把路修通溝渠修好,後面遷徙來的百姓沿河沿路居住就可以了。

但這麼做有個巨大的缺點,先期投入是個巨大的負擔。

文易也是因為有中南半島的糧食支撐,有不要錢的奴隸幹活,才能支撐得起先期投資。

否則他也只能採用唐國剛剛建立時候的老辦法,先把村子建起來,再回過頭修路挖溝。

搞基建的好處非常多,除了以上說的那些,還能有效擠壓土人的活動生存空間。

這些路和溝渠修好後,就相當於是把土地人為劃分成了一個個小方格,哪個方格有土人活動,直接圍起來清掃就可以了。

這也要得益於文易手下的兵都很擅長山林作戰,這一點和其他任何朝廷都不一樣。

中原王朝的兵多來自北方,到南方本就水土不服,在讓他們鑽進深山老林裡和當地土人作戰,那不是開玩笑嗎。

而唐國的兵都習慣了這裡的水土,甚至很大一部分本就是俚人、土人轉化而來,在叢林作戰完全不遜於任何土人。

他們敢鑽進叢林和土人作戰,也能戰而勝之,這是任何中原王朝都不具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