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整個京城都在討論這件事。
百姓們不明所以,但也知曉祭器被盜,乃是極為嚴重之事。
而與之相對的,朝廷上的諸多老油條,卻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當三皇子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眉頭久久舒展不開。
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今年的祭祖大典籌備之事,乃是二皇子在操辦。
如今,年關在即,卻丟了一件祭器。
這本身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因為祭器這玩意兒交給工部來說,無需三天時日,他們就能重新造個一套三千六百件。
所以對於祭器來說,它的象徵價值,遠遠大於實際價值。
三皇子無法想象,有哪個腦袋被門夾的竊賊,會冒著人頭落地的風險,去偷一件屁用沒有的祭器。
事出反常,必有妖。
敏銳的政治嗅告訴三皇子。
祭器的丟失,很可能是一個局。
而最有可能佈局的,便是一手操辦祭祖大典的二皇子。
只是,他做這局究竟想幹什麼?想給誰下套?
三皇子想不通。
原本祭器丟失,便已經是二皇子的失職。
此事,原本可以低調處理,或者直接讓工部再打造一批。
事後頂多被父皇責罵兩句,便也過去了。
但禮部卻如此高調,弄得滿城風雨,人盡皆知。
實屬反常。
而這其中彎彎繞繞,京城諸多官場老手,自然也是一眼便看明白了其中的的貓膩。
只是現如今情況不明,一個個老油條都正相收緊裙帶,不願在這渾水中淌一身髒。
朝堂之上的博弈,卻是讓底下的小吏們遭了殃。
刑部下屬諸吏,本來年關將至,事務便繁忙。
如今更是出了祭器被盜的破事兒,自然沒有好受,整日東奔西走,追查線索。
甚至,二皇子還請來書院之人,以望氣卜算之術在京城街巷中追查蛛絲馬跡。
而與之同行的,還有二皇子派系的親信,刑部侍郎,一路從酷吏晉升而上的孫楚陽。
可見二皇子對此事之重視。
但即便如此,祭器宣佈被竊的第一天,也一無所獲。
直至第二天清晨。
修有卜算望氣之術的書院先生,在京城內,發現了端倪。
一隊數十人的隊伍,以孫楚陽和書院先生馬淵為首,帶領一隊酷吏,走街串巷。
“孫侍郎,此方向有所貓膩!”
馬淵行至一處街巷,手持一古樸羅盤,突然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