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鳴,既然昌國人這麼瞧不起我們梁國人,那你就給他們一點厲害瞧瞧。【風雲閱讀網.】”,林小雁怒道。
“這件事我自有安排,你就不用操心了。”,陸鳴說道。
“那……好吧,我相信你。”,林小雁輕輕點頭。
第二日。
陸鳴與林小雁搭上了陳俊的馬車,一同前往紹明府。
陳俊換上了一身錦衣,一身乾淨無塵,看起來像是一個世家子弟。
一路上,陸鳴的官印又響動了,這是一封來自周東嶽的資訊。
“陸茂才,你到底在搞什麼?京州城出了這麼大的事情,你居然不管不問。現在昌國人聽說你已經不在京州城,猖狂的不可一世,你知不知道你這麼做,讓我們有多心寒?”
陸鳴頓時感到一陣頭疼,沒想到連周東嶽也找上了自己,這件事情還真是挺麻煩的。
周東嶽又再次發來傳書:“今天早上,一夥梁國的讀書人與昌國人在街道相遇,鬧出了很大的矛盾,昌國人一再羞辱梁國人,讓梁國人在昌國人的面前都抬不起頭來,你若是再不來文鬥打敗柳鈺風,那我們梁國的讀書人都將失去尊嚴!”
陸鳴臉色驚變,沒想到事態比自己想象中的還要嚴重,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回覆傳書:“誰也不能夠左右我的意願,請大學士恕罪。”
然後使用官印進入文榜,看到一大堆都是辱罵自己的帖子,臉色變得有些難看了。
許久後,陸鳴在文榜上發了一首詩,名為《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此詩釋出之後,頓時引來了無數讀書人的關注,但是一看到這首詩的內容,都被其中的意思諷刺的無話可說。
這是一首詠史詩,烏江亭就是當年項羽自刎的地方,這首詩的用詞並不生澀,所以大家都能看懂其中的深意。
這首詩說的是當年項羽潰圍來到烏江,亭長建議渡江,而他卻自認為愧對江東父兄,羞憤自殺。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並暗示關鍵在於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正的“男兒”呢?
“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概括。
讀書人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
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思是如果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
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捲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餘,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而陸鳴在這個時候釋出這首詩,便是藉助項羽的這個歷史,來諷刺梁國人放不下尊嚴,放不下面子,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因為區區一點小事而鬧到了輸不起的地步,嘲笑他們讀書人的傲氣就跟項羽一樣,剛腹自用,盲目無知。
這首詩釋出在文榜上,頓時傳遍梁國,讓無數讀書人感到震驚。
堂堂鎮國詩人,居然寫詩諷刺自己國家的讀書人,放眼七國讀書人,也就只有陸鳴敢這麼做!
雖然諷刺的很犀利,但是最後兩句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卻有一種激勵的效果,暗示梁國人如果能接受失敗,糾正自己的不足,待“捲土重來”之後,一定能夠讓昌國人付出代價。
這首詩驚動了京州文院的院君範觀海,在文榜上發言:“讀書人自有傲氣凌人,但若是不能夠‘自省’,便是愚昧的讀書人,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若是連這個道理都不懂,也不配自稱為是讀書人。”
許多讀書人也拍手叫好,對陸鳴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一首詩猶如當頭棒喝,一語點醒夢中人。
“陸鎮國一語中的,讓我等恍然大悟,自愧不如,真的是枉讀聖賢之書。”
“慚愧!原來陸鎮國的心胸早就已經超越了國家的界限,這首詩不僅僅是寫給梁國人,也是寫給天下人。”
“這句‘捲土重來未可知’實在是點睛之筆,讓我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昌國人再怎麼猖狂,只要我們吸取教訓不斷進步,一定能夠給予痛擊,讓他們後悔。”
“此言即是,不過是區區昌國人而已,還用不著讓陸鎮國親自出手,待我們苦修數日,再與昌國人一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