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頭名稱“解元”,這一次,陸鳴依舊是以第一為目標,儘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績。
州試科舉,陸鳴只要能夠金榜題名就很滿意,至於能否成為一州“解元”,也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科舉結束之後,讀書人又可以透過聖廟進入聖地,不過州試與府試不同,府試進入的聖地是高不可攀的書山,而州試前往的是浩瀚無邊的學海。
陸鳴經過書山歷練,成功摘得一顆文星為己所用,對於學海歷練中的獎勵,更是抱以期待。
在一道鐘聲響起後,一疊試卷被髮了下來,第一場考的依舊是貼經,但與府試不同的是,除了儒家經典以外,還有道家流派的經典內容。
而《老子》與《莊子》這兩部經典,陸鳴已經憑藉“過目難忘”的能力背下,但是背下歸背下,其中的道理猶如天書讓人羞澀難懂,所以陸鳴掌握的知識點其實並不多。
畢竟這兩部經典是完全沒有註釋的,換句話說,一千個讀者看就有一千種想法,完全就沒有固定的理念和答案。
“道”是非常玄妙的,道家學派的思想進可安邦治國,退可修身齊家,但除了“老聖”與“莊聖”之外,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得道”。
不過好在貼經相當於填空,不需要根據自己的想法解釋意思,故而難度不大。
雖然道家最難修習,但還是有許多讀書人趨之若鶩,捧為經典。
不過縱觀聖林大陸,除了“老聖”與“莊聖”之外,無人能透過“修道”來封聖,目前站在道家流派最高地位的人,也就只有一位道家大儒“古天逸”而已。
與府試一樣,頭兩場的貼經、雜文各考一天,第三場策論需考兩天。
最後的策問與墨義同場,只考一天。
第一場的貼經,陸鳴考的最為輕鬆,幾乎無一錯漏。
至於第二場的雜文,早在前兩天陸鳴就選擇好了題材,概括起來也就四個字,文人相輕。
意思就是,讀書人與讀書人之間互相輕視看不起,特別是世家子弟,在寒門子弟面前更是自我感覺高高在上。
陸鳴對此普遍現象毫不客氣的進行一番批評,並以《論語》中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為依據。
在文章成後,出現鎮國之象!
“文人相輕甚是嚴重,此等現象實在不可縱容,希望聖院可以重視!”,陸鳴在心裡想道。
第三場,陸鳴考策論,再一次頭大起來。
因為策論是科舉中最難的題目,這一次,陸鳴已經沒有把握再寫出像上次一樣那麼好的文章了。
“盡力而為吧!”
陸鳴經過深思熟慮,最後以“官場”為題材,引用郭逢林為官不仁,陷害自己的事件,書寫這篇策論。
郭逢林一事已經天下皆知,如果為官者陷害有文才的讀書人,不知道會給國家帶來多大的損失,所以此事必須要被朝廷重視,不能夠隨意任用官員。
策論寫完之後,再一次出現鎮國之鄉,比起府試時寫得文章傳天下自然遠遠不及,但是相對來說,這篇文章意義也不小,已經是屬於上佳之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