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平並沒有馬上就離開,方樂和胡洋的父母說了會兒話,就陪著孫清平在急診科轉著。
“說實話,我在西京醫院幹了這麼多年,還真沒有好好的參觀過急診科。”
孫清平一邊走,一邊對方樂道 :“我記的最初急診科也只是門診的一個急診室,後來成了急診科的時候,我都退休了。”
“國內的醫療發展是相當迅速的。”
方樂笑著對孫清平說道:“任何文明都是從野蠻走向有序,我國的醫療領域也是如此,隨著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前那種走街串巷式的醫療形勢肯定會逐漸被淘汰,醫院、醫館、診所、醫療救助站等模式會越發的方便人們的求醫,而急診領域則是現代化醫療的橋頭堡。”
之前孫清平沒有注意到急診科這邊的重要性,倒不是因為孫清平對急、危、重症的重要性認識的不夠,而是孫清平對現代醫學發展的變化認識的不夠。
孫清平這一輩中醫名家,幾乎都是從走街串巷成長起來的,上門給人瞧病是常態,可隨著醫療發展,生病上醫院則會成為常態,越是嚴重的病症越只有大醫院才容易遇到。
開診所的,開醫館的,民間中醫遇到急危重症的機率會越來越小。
沒有患者,水平自然就成長不起來。
而急診科作為各大醫院的橋頭堡,患者種類繁多,遇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機率是最高的,中醫醫生想要成長,急診科真的是必經之路,必須要去的一個科室。
方樂雖然是第一次在西京醫院的急診科參觀,可每個地方,每個診室,每一臺儀器,方樂都是瞭解的。
急診科是方樂非常熟悉的地方,換一家醫院,也就是地形不熟悉,急救方面的模式大同小異,因為現在還只是95年,所以西京醫院的急診科的很多模式在方樂看來都是比較野蠻和落後的,很多方面都還不成熟。
“急診科的患者並非以外科為主,急危重症的患者特點是發病快,傳變快,危情中,往往疾病來勢兇猛,稍微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而中醫學的‘整體’特點在急救方面是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的。”
“你說的不錯。”
孫清平點著頭:“中醫的整體觀確實在急診方面很有優勢,急危重症患者,往往已經不是單一的病症了,而是由單一的臟腑經絡病變法轉為更為複雜的多臟腑以及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改變,症候由單純變為複雜,所以急診科在面對患者的時候,往往需要邀請其他科室聯合會診。”
“是。”
方樂道:“後續治療方面暫且不說,就說前期搶救,急危重症患者往往爭分奪秒,患者送到醫院之後,儘快排查病因,確診病症是第一步,而中醫的整體觀和傳統的望、聞、問、切手段也能更迅速更快捷的確診病症,然後結合現代化的醫療手段最終確定病症範圍,從這一點上來說,中醫也是適合急診的。”
一邊走,一邊和孫清平說著,一邊參觀著西京醫院的急診科室,一些想法也逐漸在方樂的腦海中成形。
如果說重生前,在江州省中醫醫院急診科,方樂的父親方寒走的是由中醫到中西醫結合,把現代醫學融入進來的路子的話,那麼方樂覺的自己要走的應該正好和父親是相反的。
江中院是純中醫醫院,中醫水平高,背靠整個醫院,現代醫學方面幾乎是空白,而西京醫院則正好相反,急診科幾乎是全西醫,沒有中醫參與。
有著前世的醫療經驗,方樂很清楚,一家大型的,成規模,有名氣的急救醫療中心,中西醫都不可或缺。
因為方樂自己算是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出生的,20後,所以方樂自己的門戶觀念要更淡薄一些,雖然因為教育,更偏向中醫,可實事求是的講,在方樂這邊,其實真沒有什麼太深的中醫或者西醫的區分。
提升國內整體的醫療水平,讓中醫和西醫都發揮出屬於自己的優勢,這才是正確的,沒有必要去一較長短。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醫和西醫就像是老師和家長一樣,都是為了孩子,應該站在統一戰線上,而不是互相較勁,把精力耗費在內耗上。
方樂陪著孫清平一路參觀,一路上,急診科的醫生護士都偷偷看著,等到方樂和孫清平走遠,然後低聲交流,互相猜測。
一時間,又讓方樂成了急診科不少醫生護士討論的話題了。
幸虧方樂不知道家傳系統,也沒有繼承,要不然真的會後悔,這一波,多少崇拜點呀。
“你說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