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算下來,還真是天天出新聞。
“可惜了。”
方樂搖著頭。
“可惜什麼?”
程雲星沒好氣的問。
“吃飯。”
方樂不想搭理星星同學。
可惜了,現在還沒有智慧手機,網路不發達,要不然,他現在估麼著已經算是小網紅了。
名氣對醫生來說,那可是很重要的,當醫生,就不要怕出名,越出名,影響力越大,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這個說的不僅僅是醫術,也有影響力,名氣小,也就只能看個病,名氣大了,就能影響其他方面。
很多人對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說法都有誤解,這個說法說的並不是說不為良醫,便為良相,醫國醫民,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治病救人和治理國家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這也屬於延伸,這句話的本意其實說的是中醫的三個境界。
下醫醫病,指的是單純的治病,正如扁鵲說的,他水平高,可他的兩個哥哥比他更厲害,大哥給人看病,是在病人的病情發作前就能知道病人得了什麼病,然後就教人們怎樣調理自己的身體,使他們的病還沒有發作就被有條理的生活習慣所扼殺。
二哥給人治病是在病人的病情剛剛發作的時候,在病人的症狀還不太明顯的時候,就能發現病人的疾病,這樣可以使病人免於受到疾病的折磨,病人根本就還沒有感覺到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就被我二哥把病給治好了。
他自己則是在疾病發作之後治療,患者感受到了病症的可怕,所以覺的他更厲害。
其實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說的也是這麼回事。
下醫醫病,就和扁鵲自己的說法一樣,無論是謙虛也好,事實也罷,說的就是疾病發作了治病。
中醫醫人就是根據病人的情況,在疾病剛剛有了苗頭的時候開始著手。
上醫醫國,說的其實就是治未病,在大環境上遏止病症的發生。
從本質上來講,人的健康和生存的大環境息息相關,改善環境,調解自身,懂得養生,防患於未然,這才是上醫境界。
而想要改變大環境,肯定就要有影響力,就要有話語權,改善民生,培養人才,鑽研醫學,提高當時的醫療水平,這些都算是在大環境上的改變。
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葛洪、李時珍、趙學敏等這些凡是對醫學有貢獻的歷代名家,都算的上是上醫,大醫。
上醫,並不僅僅侷限於中醫,像方樂重生前那個時代的肝膽外科之父吳老,八十多歲高齡前往抗疫第一線的鐘老等人,也都算的上國之上醫。
而這一世,方樂想要做的,其實也是這些。
在治病救人的同時,提高這個時代整體的醫療水平,讓一些先進的醫療器械或者醫療理念儘早問世,哪怕只是提升一點,提前一點,對全國整體醫療來說,都是有著重大意義的。
上醫,應該是大多數醫者的畢生追求。
泱泱華夏,地大物博,傳承久遠,一代一代,綿延不息,傳承不斷,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英雄、烈士、偉人、上醫在背後默默付出,無私奉獻。
醫學的開拓者,為醫學奠基者,創新的驅動者,為後人指路,危難時期奮毫不惜永遠站在第一線的守護者,以身作則。
國之上醫,醫者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