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瑱扶著侍女手臂, 舉目四顧:“這巫雄——”
“如何, 不如所想罷?”
何瑱點了點頭。
印象中的巫雄是個窮山惡水之處,不想入城後所見所聞卻打破了這種認知。
一路行來, 所看到的是寬敞乾淨的街道, 途徑的集市也欣欣向榮, 沿途行客臉上皆是一副或昂然或閒逸之態——窮山惡水豈能養出這樣的百姓?
“這果然是蕭霸王治理的?”蕭霸王當真轉了性?
鍾媄道:“蕭霸王是沒有那麼不堪, 但主要還是我表嫂調理得好!”
去歲織錦會上,藉著姜佛桑這座“橋”, 兩人破冰成為了點頭之交。自那以後每每碰面,鍾媄總要誇一誇她的好表嫂, 話裡話外不忘強調她才是最親近那個。
何瑱覺得她幼稚,一如既往隱晦地給了她一個白眼。
鍾媄大度,不愛跟小心眼的人計較,正要帶人入衙,注意到照壁兩側多了兩個八角小亭,亭前圍了不少百姓。
走近一看,注意到兩個亭子各懸了一塊匾,一個上書“旌善”,一個上書“申明”。
所謂“申明”, 即申明教化,懲莠顯惡。亭中心立一石屏, 足有一人高,其上掛著一塊木製黑漆的木板,稱“板榜”, 衙署會定期公佈本地惡人惡事以及相關懲處,所以百姓又稱之為“黑榜”。
上了黑榜的人,在衙署的刑罰結束以後, 還必須接受鄉里的管制與監督。如改惡從善,兩年無再犯,方可由鄉里申報、衙門驗實,而後除其名;若時限未滿卻有善事可稱者,則可將功贖罪,提早除去惡名。
石屏四周有柵欄阻隔,使觀者可望而不可入,以防壞人塗抹篡改。
旌善亭的功用與申明亭恰相對應,同樣立有石屏,只是石屏上懸的是紅漆板榜,專門用來表揚本地的好人好事。
如知孝悌、修橋路、救急難,解紛息訟、化盜為良、賑饑施藥, 以及施棺木葬無主之骸、拾遺金而不取等。以期達到淨化風俗人心、引導百姓趨善避惡的目的。
鍾媄嘀咕:“上回來還沒有這兩個亭子,真是一天一個樣兒。”
何瑱還注意到,衙署兩側八字牆上也張貼著各種各樣的告示。一部分是傳達朝廷和州郡的告諭, 更多的是本縣長官釋出的告示和禁令。
走近細看, 有“嚴拿逃兇逸犯示”、“禁止地棍橫行侵擾示”、“禁止土妓流娼窩匪示”等等, 全落的是蕭元度的大名,偶爾也會與別人聯名。
譬如其中一份“嚴禁聚眾械鬥示”,最後的署名就是:縣令蕭元度、縣丞程平、縣尉孫盛、主薄洪璉,從一把手到四把手的大名都給寫上了,可見重視。
需要張貼的東西太多,連衙署大門前那堵照牆也派上了同樣用場,並且因為其處於可供通行的街道上,更方便大家駐足仰觀,是以每天都有人群聚集在此看佈告、讀判詞。
如今照牆兩側又多了申明亭和旌善亭,就更熱鬧了。
告示也好,黑紅二榜也罷,許是為了便於民眾閱看和理解,既無華麗辭藻也無飛揚文采,用詞直白淺近,無一字贅言。
雖然布衣中識文斷字者少,總也是有的。只需有一人將文告內容大聲念出,其餘人也便知曉了。
每日還會有一名書吏在此值守,實在無人識字便由他代為誦出,百姓如有疑難也可找他詢問。
何瑱將這些看在眼裡,心裡最後一絲懷疑也淡了,對蕭霸王治下的巫雄縣大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