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四十七章 中亞戰略

為什麼重點放在這兩條河流……一方面是因為河流的存在能夠讓楚軍的兵力調動,後勤物資調動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有水才能進行屯墾啊!

雖然哈薩克汗國這些遊牧民族國家是玩遊牧的,但是大楚帝國不是的,大楚帝國殺入中亞可不會玩遊牧,而是要修建城市玩屯墾的。

因此能夠進行屯墾的地區,也就成為了楚軍這一次中亞戰略的重點進軍並控制的區域。

楚河以及錫爾河流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只有控制了這兩條河流以及周邊的部分可以開發屯墾的地方,那麼大楚帝國就能夠往這些地方進行移民,並對當地殘留土著施行教化政策,把他們從牧民變成農民,進而進行大規模的屯墾,並建立城市,後續乃至建立鐵路等等。

有水有地,這才有糧食,有了糧食才能有後續的一切。

如果當地無法產出大量糧食以供應駐軍以及移民,也就談不上對當地的長期實際控制。

除了第一集團軍負責主攻外,在鄂畢河上游區域的第二集團軍也會抽調大約萬人的兵力由北向南發動進攻。

擬定征服哈薩克北部的一些部落,並最終在這一地區裡選擇若干地方修建城市堡壘,不過這些城池堡壘擬定也會修建在河流附近,尤其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

如今額爾齊斯河都被楚軍所控制,楚軍的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三座兵工廠之一的和通兵工廠,就是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地區。

因此沿著額爾齊斯河的支流向哈薩克草原腹地進軍,並透過修築城堡最終控制這些地方,屬於簡單省事的策略。

河流,乃是楚軍發起軍事行動,乃至後續進行屯墾築城的最為看重的條件,所以能夠看見楚軍在西伯利亞也好,中亞地區也好,其擴張行動基本都是沿著河流而發起的。

這種情況在海外殖民也很常見,大楚帝國在海外地區裡進行殖民築城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在河流的入海口築城。

只要控制了這個入海口,那麼後續就能夠沿著河流往內陸地區進行持續的推進擴張,簡單省事的很。

在南洋半島,在印度,乃至在美洲地區大楚帝國基本都是這麼玩的。

上頭敲定下來了戰略方案後,具體就要交給前線的第一集團軍以及第二集團軍去施行了。

而第二集團軍的任務很簡單,畢竟只是配合而已,難度也不高,就是沿著額爾齊斯河左岸的幾條支流出兵,清掃沿途所能遇見的哈薩克部落勢力,再選擇若干適合的地方屯墾築城。

主要的戰事還是集中在第一集團軍身上。

相關的命令文書透過火車被一路傳遞到寶雞後,再透過傳統的驛站模式往西傳遞,最終抵達了尹寧城。

這個時候已經是承順二十八年的一月下旬了。

在尹寧城的第一集團軍司令部根據命令開始調集糧食彈藥等後勤物資,並開始調集主要的參戰兵力。

諸多參戰兵力裡,自然少不了在陸軍在西線的兩支重要騎兵力量,即第二騎兵軍以及第四騎兵軍。

這兩個騎兵軍不僅僅是大楚帝國保障西域安全的核心主力,同樣也是征戰中亞的重要力量。

承順二十八年二月下旬,大楚帝國陸軍第二騎兵軍奉命拿下進駐三樹縣(阿拉木圖)。

三樹縣,該城原來當地遊牧民稱之為「古爾班阿里瑪圖」,意「為三棵果樹之地」,以前也沒什麼城池,頂多算是一個小驛站,供往來商旅歇腳所用。

大楚帝國擊敗準格爾後,佔領了夷播海到天山山脈的大片區域,實際控制了夷播海東南地區,自然也控制了這個小地方,並修建了城寨,用於邊防部隊駐防,同時對往來商旅進行檢查。

並把原來亂七八糟的名字取意改為三樹城。

後來該城逐漸有了新移民,同時以為尹寧城的存在,往來商旅逐漸增多,人口和城池規模也就逐漸變大。

到現在,三樹城已經發展為常住人口兩千多人的邊塞小城。

不過這點人口對比即將大量湧入的軍隊而言,卻是完全不算什麼了。

光是第一批進駐的第二騎兵軍就有兩萬多人!

而後續還會有第四騎兵軍以及第二步兵師的部分兵力。

總數大約五萬人的兵力,將會把這個邊塞小城直接擠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