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衣裳的事情,朱安再沒有多說,就目前大明的手工業環境,衣裳的定製遠不是說幾天就能做好的。
類似於一些頂尖大臣的朝服,或者皇帝,太子等人的袞服。
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宮內頂尖的裁縫,加上各方面的針繡章飾,常規定製的週期,通常都在一個月左右。
而朱安想要自己製作的這套將衣,有很多想法,估計需要的時間更久,至少得兩個月了。
“爺爺,朝貢這塊,大明這邊對外一直都是虧損的吧。”朱安問道。
朱元璋一下子就聽出了朱安的深層意思,笑著提點道:“這你就不知道了吧,虧是虧的,但賺也是賺的。”
“這筆買賣,咱也懂的,看似每年這些撮爾小國賺得不少,實則比起咱大明來,頂多算是九牛一毛。”
“這些小國呀,一個個家裡窮得很,打起來又是勞民傷財,得不到啥好處,咱只能給他們一點甜頭,讓他們乖乖的。”
“只要不鬧騰,咱大明也不差那點銀子。真要鬧騰起來,大軍一動,那虧得就更大了。”
朱元璋細心的向大孫解釋道,他明白自己這個大孫,跟他年輕的時候很像,不是個安穩的人。
雖說自己定了祖訓,列下了一批不徵之國,就是怕後世子孫不聽話,貪名聲,妄圖搞什麼封狼居胥。
殊不知這打仗一起,並非是人多人少就能決定的事情。
朱元璋自己心裡清楚,人多是個優勢,但要真打起來,各種意外的因素影響,孰勝孰負還不知曉。
哪怕打贏了,落得個慘勝的結果,影響了大明根基,那便也是個問題了。
他不指望後世子孫建功立業,能安安穩穩的,把家裡這個基業守好,就心滿意足了。
“其實,還是能夠賺的。諸多小國的商品,在大明也是賣得不錯。”朱安說道,作為商賈,對於大明內部的商業情況。
朱安自然還是極為了解的。如果不是朱元璋對於朝貢的限制太多了,其實虧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這個大孫你可就錯了,咱是知道的,那些小國確實是有些珍稀玩意,但是越也就那一點點。”
“待明日你去看了就知道,大部分的貨物,基本上咱大明都不缺。”
“大老遠的跑來做這筆買賣,咱雖不是很懂商業,但一樣的東西,價格上就要貴了好多,沒得辦法,哪怕給他們免了關稅,還是不行。”
“那就只能是咱大明,給他們把東西都給買了,讓他們賺點。”
朱安聽聞後,並沒有直接反駁。
其實他心中知道,後面朱棣上位後,鄭和七下西洋,前面虧了三次,第四次直接就回本了。
諸國的經濟並沒有老爺子想的那般脆弱。
就如同倭國有銀礦一樣,很多其他的小國,也有自己的特色。
只是說現在的大明,並沒有發現並且挖掘出來。
因為訊息閉塞,或者還有瞧不上四方諸夷的緣故,對於大明之外的世界,大明國臣都不是很感興趣。
“爺爺,關於這朝貢的事情,孫兒想用自己的法子,改上一改。”
沉默良久,朱安開口說道。
聽到這話,朱元璋這次並未直接一口答應,而是開始沉思起來。
朝貢貿易對於大明來說,至關重要,關乎到大明的邊疆安危。
在某種程度上,朝貢貿易,相當於大明對外的一種經濟制裁的手段。
可不是小看朱元璋的智慧。
或許賺錢這塊,朱元璋的想法不多,但是其政治眼光,朱元璋有著極強的嗅覺。
現在定下的朝貢貿易,不僅彰顯了大明的國威,而且很大程度上,讓諸多小國形成了對大明朝貢的依賴,甘願俯首稱臣。
朝貢,可不是這些小國想來就來的。
比如有的小國,是三年一貢,有的兩年。關係好的,比如琉球三小國,一年兩貢都有過。
在正常的歷史發展中,今年的倭國因為統一的關係,要不了多久就會派遣使臣來和大明進行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