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在乎自己的名字,他知道母親所要求他做的,只是當他聽到母親在走之前和老師說過自己的字時,少年還是有些難受。
也不是難受自己要承受這麼多自己不該承受的,只是想到母親早就知道連自己的冠禮都沒法參加,就只感覺內心空空蕩蕩的。
本來還有些喜悅的少年,卻因為這些遐想心情有些糟糕起來,臉上也染上了些陰霾。
少年沒了看雪的性質,便回到自己屋中,開啟包裹,翻找一些書籍。
少年找到了一本前代人所做的《韓子書》,其中有一段這樣寫到。
子煥問之:“何以安之?”
韓子對曰:“靜,靜則安之若素,心湖無恙,如雲見月,雲月相見,而他人不見月。他人不見,則無人亂吾心安也。夫先聖人言,心所安處,即是吾鄉。”(化用蘇子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少年在下面寫道:“靜則心如止水。不見繁雜。”
然後又寫道:“若有閒愁幾許,似江南梅子黃時雨,又似有一川菸草伴隨滿城風絮。則何以去此煩愁如是無物。”
少年依舊很惆悵,除了心情平復一點外,和看書之前無恙。
吃晚膳時,由於少年所說,他便一個人在廂房吃完後草草回到屋中,又看起書來。
少年苦翻書,也不知是為了答解心中疑惑,還是為了排解心中的閒愁。
明明是在意的事,為什麼說是閒愁?因為有的事要埋在心裡,每日去想就是憑添憂愁罷了。
人可以傷心,但不可以每日都在傷心,也不可只表現在其他人面前傷心,世上所謂感同身受,都只是空談之語罷了。
第二日,少年起得很早,他點了燈,坐在桌前,開始苦想,卻發現沒有了那所謂閒愁,少年嘆了口氣,找到昨日那句話,接著寫道:“少年閒愁,是昨日雪。昨日雖重,今日思來,只餘雪痕,卻難見雪。”
又寫道:“所謂傷心,可在心裡,不可長相憶。”
少年長舒一口氣,推開房門,輕輕一躍,便躍到房頂上,看著西邊的月色,和廂房亮起的火光。
王少躍望向遠處城牆上的火把,想著去那邊看看,可想了想這裡是長安,還是收下了這個念頭,趁著沒人注意到,從房頂緩緩落下,落地無聲。
他決定去劉王氏那邊去看看,他推開屋門,看見劉溫和劉王氏正在做早膳。
劉溫蹲在灶臺前燒火,劉王氏在灶臺上面忙碌著。
兩人看見王少躍進來,說道:“公子可是餓了?早膳還需一會兒。”
王少躍搖了搖頭,說:“只是今日起的有些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