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寫雪的卻也離不開梅花,“”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首詩也是不錯的,尤其是那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更是其中的點睛之筆。
至於王少躍寫得第二首有關雪的詩,辛有物看完後,竟然有一種頭皮發麻的感覺,這一首詩是這樣的“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這首詩雖然聽起來很質樸,但是卻讓辛有物有一種想要感嘆的意味。這一首詩,全文沒有提及一句有關雪的描寫,但是卻沒有離開雪,尤其是那一句“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描寫出來了所謂農家諺語“大雪瑞豐年”中的雪的祥瑞意味。
但是那下面那句“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就是像一句當頭棒喝一般,給辛有物一記迎頭重擊。
即使是他,也會喜歡在下大雪的時候說出來一句“大雪兆豐年啊”,因為所有的文人都喜歡說“大雪兆豐年”。辛有物或許在一些事情方面上不同於那些文人,但是在骨子裡卻和那些文人沒有什麼兩樣。
辛有物看著王少躍的那句“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陷入了自己的沉思。他開始思考這其中的意味。過了好一會,辛有物才緩緩地說道:“少躍,你可知道我最喜歡哪兩句啊?”
王少躍說道:“學生覺得一般人會喜歡那句‘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但是辛師卻不是一般人,應該最喜歡那句‘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吧。”
辛有物點點頭,說道:“知我者少躍也。只是老師想不明白為什麼你會描寫出來這樣的一句詩句,在我的印象當中,你應該是沒吃過什麼苦的。
至少在長安城沒有吃過什麼苦吧。”
王少躍點點頭說道:“學生在長安城確實沒有經歷過這種苦難,南唐那邊也沒有什麼像大臨這樣的極端天氣。
但是我這句詩其實也是依照現實寫得。您知道先生在的時候除了處理朝中事務和教我學業之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帶著我在長安城中觀賞一些小事情吧。”
辛有物點點頭,說道:“這些事情我是知道的。”
王少躍說:“那是一年年後,年後大雪,我也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說‘瑞雪兆豐年’的話。可是那天在大雪降臨的時候,先生卻帶著我去了一個我以前不曾去過的地方,北外城的貧民窟。
那是我第一次去那裡,第一次見識到所謂不一樣的風光。我以為那裡的孩子也會和我一樣在那裡叫喊著‘大雪兆豐年’之類的話。
但是我看到的情況不是那樣的。陛下雖然很在意他們,但是下達的和他們所執行的卻是兩種東西。
我看著那雪花偏偏飄落,像一朵多玉蝴蝶一樣飛舞,我的眼中都是別樣的景色。
可是我看到那群在貧民窟中人的眼神中,卻全是絕望。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下雪時還好,雪化時才最難熬。
我那時就覺得像這種情況不如不來的好,長安城都已經如此,那麼那些更為貧困的地方了。
這裡是長安,是大臨的國都,是天子腳下。尤且有饑民凍死,那換成是別的地方呢?
後來的先生確實讓官員解決了這些問題,但是如果先生沒在呢?就像現在這樣先生不在了,還有人會去那裡嗎?
我說的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當辛師您親自去那裡看見一個八九歲的孩子抱著另一個身體已經冰涼的四五歲孩子的樣子,老師您就會明白我所寫的這首詩是描寫的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