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哲是必修課,並且這門課是四個班一起上的大課,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確實是普遍的真理,也可見,這門課也很容易渾水摸魚。然而,這門課的最後一堂課卻沒人開小差,因為,這堂課要畫期末考試重點。
這堂課絕對是這門課畫龍點睛的一筆,很多同學甚至認為都可以完全沒有龍,但絕對不能沒有睛。就好像佛教說肉體不重要,重要的是靈魂。
考試重點畫完了,同學們都有了魂。但此時,離下課還有二十分鐘,課堂裡一片沉默,有一些尷尬。
“這就是本次考試的全部重點。”老師站在講臺上說,“同學們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課堂上沉默了一會兒,方自歸舉起了手。
“這位同學有什麼問題?”老師問。
方自歸站了起來,說:“老師,我的問題是,到底是意識還是物質推動了歷史?根據馬克思的理論,是生產力推動了歷史,而不是社會意識。我對這個說法有些懷疑,想和您交流交流。”
“你懷疑什麼呢?”
“老師,生產力推動歷史我是承認的,可是我們再深入一下,是什麼推動了生產力?”
“是實踐推動生產力。”
課堂上,開始有同學竊竊私語。同學們普遍認為,方自歸在畫龍點睛的一課上討論這種問題,腦子有問題。但方自歸卻侃侃而談起來:“我完整表述一下我的觀點吧。具體地說,是科技創新推動了生產力。這不是我說的,科學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是小平同志說的。科技提升了生產力,那麼再追溯一層,科技進步靠的是什麼?我想,應該是教育和科學研究。而教育和研究雖然也要用到物質,比如教室和實驗室,但它們本質上,不更是一種精神活動嗎?所以我認為,是精神活動,即意識推動了歷史,不是所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組成的物質,推動了歷史。”
老師一時無語,然後道:“這位同學的觀點很新穎,但你的這個問題,超出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如果你在考試中說‘意識推動了歷史’,肯定會被作為錯誤答案的。好了,同學們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老師這麼說,方自歸以為,是自己的觀點無法被駁倒。於是,方自歸又問下一個問題:“剛才老師提到了‘實踐’。而我們這門《馬哲》課,‘實踐’這個詞在教材裡確實隨處可見,我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馬克思主義理論問世的時候,共產主義沒在任何一個國家,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國家實踐過,怎麼能宣稱自己的理論是科學的呢?”
然後,老師和方自歸就在這堂畫龍點睛的課上,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直到下課鈴響,討論還沒有結束。
方自歸說到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提出三個“有利於”,老師就講四項基本原則;方自歸說到十四大後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機制,老師就講公有制仍是立國基礎;方自歸說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老師就講印度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發生過大饑荒……
討論的過程中,一些同學感到很不耐煩,因為這個討論再進行下去,會嚴重影響午飯質量。工大食堂也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配置優質資源的。特別是,大學生不需要應付高考,拖堂非常罕見,特別是拖堂的課又是這種不求甚解的課。
難能可貴的是,老師竟然不生氣,但他也終於覺得疲於招架了,想起了三十六計中的上計,看了看錶。
“喲,已經下課這麼久了。”老師看著表說,“今天這位同學提出很多新奇觀點,可惜沒有時間一一討論。下課!”
下課了,方自歸遭到幾位室友的一致批評。
丁丁說:“你怎麼這麼無聊啊?這會兒大排都賣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