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化肥的增產效果卻立竿見影的。
目前人革聯的化肥,主要有三種渠道獲得,人工合成、半人工、天然化肥。
人工合成的化肥,有硝酸鉀、過磷酸鈣、硫酸鉀、硝酸亞鐵四種。
半人工的化肥,就是硝田法生產出來的硝酸鉀、魚骨粉磷鉀肥。
天然化肥就是鳥糞石磷酸鹽,這是一種氮磷鉀天然複合肥,而且是當前人革聯產量最大的化肥。
流求島的周邊附屬小島上,有不在少數的鳥糞石礦場,而且整個南海諸島中,蘊含的鳥糞石儲量,大概在150萬~200萬噸左右。
至於後世為什麼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那是因為這些島嶼上面的鳥糞石資源,已經被西方列強、東瀛人掠奪了。
這些外部勢力在1850年之後,就或明或暗的盜採、明搶南海諸島上的鳥糞石資源,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島上的資源早已經所剩無幾了。
現在這些島嶼的鳥糞石資源,還有處於無人發現的狀態,唐菲林掌管流求州期間,就設立了澎湖磷酸鹽開採公司。
目前在周邊的小島上,一共發現了13個有鳥糞石資源的島嶼,每個月可以開採300~500噸鳥糞石。
南海諸島的鳥糞石資源,足夠人革聯初期使用一段時間了。
如果這邊的資源枯竭了,還有諾魯島這個超級大礦,上面的鳥糞石磷酸鹽總儲量在1.1億噸左右,足夠開採幾十年了。
因此現在人革聯一方面透過人工合成化肥,一方面透過開採鳥糞石。
化肥在農作物的增產效果上,可以達到30~50%左右,特別是在沒有優良品種的情況下,是當前單位畝產提升的核心技術。
1噸鳥糞石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增加3~4噸糧食。
澎湖磷酸鹽開採公司一年開採4000噸鳥糞石,就可以實現1.2萬~1.6萬噸糧食的增產,獲得3~4萬人一年的口糧。
化肥才是填飽人類肚子的核心技術,而且是第一要素。
很多人以為良種才是核心,這絕對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觀念。
有人研究過所謂的無化肥種植,哪怕是使用了大量的有機肥,農作物的單位產量,仍然比使用化肥的農作物,減產了30~40%。
如果沒有化肥,地球的土地最多隻能供應20億人口的食物。
因此化肥才是農業的第一要素,然後才是良種。
如果以為帶著後世的高產種子,來到古代就可以獲得畝產上千斤的水稻、小麥,以及幾千斤的土豆、番薯,那簡直是痴心妄想。
自然界不僅僅能量守恆,元素也是近乎守恆的。
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一塊土地的養分是沒有辦法自然暴漲,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很多農田會越種越貧瘠,最後不得不進行休耕的根本原因。
高產農作物沒有化肥,會迅速將土地的養分吸乾,到時候畝產一萬斤的種子都沒有用。
這就如同後世的人種,東亞人在養分充足的情況下,一樣可以長到一米八、一米九。
但是可以長到一米八,不代表就可以長到一米八,讓基因再好,也扛不住營養不良的削弱。
農作物也是一樣的道理,占城稻有畝產240公斤的潛力,但是在沒有足夠養分的情況下,它無論如何都長不出240公斤的畝產。
……
考察了幾個鄉之後,喬三才發現鳥糞石複合肥的增產效果明顯,因此他連忙坐船去澎湖縣。
澎湖列島的總面積不大,只有94平方公里左右,目前常住總人口3375人,都是澎湖海產公司、澎湖磷酸鹽公司的員工和他們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