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黃金和白銀越多越好,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甚至是一個致命的觀念。
為什麼這樣說?
黃金白銀只是一般等價物,本身並不具備使用價值。
或許有人會說,那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承認黃金白銀的價值。
首先黃金白銀之所以“有價值”,那是物以稀為貴,其次是人類社會賦予其“貨幣屬性”。
一旦黃金白銀的稀有性遭到破壞,或者一部分割槽域不承認其貨幣屬性,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別以為黃金白銀的稀有性是固定的。
比如現在,大流求的金瓜石金銀銅複合礦已經進入開採階段,每個月可以生產黃金50~80公斤、白銀150~300公斤、銅3~6噸。
假設現在人革聯的轄區內,總生產力沒有辦法短時間內大規模提升,而又允許黃金白銀作為貨幣自由流通。
那會造成什麼後果?
後果就是黃金白銀瘋狂湧入,然後導致物價飛速增長,但生產力和公民工資卻沒有辦法跟著暴漲。
這就是通貨膨脹式的貧窮。
明朝中後期就是遇到了這種致命情況,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尼德蘭人等西歐國家,將中美洲開採出來的金銀運輸到東亞,然後購買茶葉、瓷器、絲綢之類的產品。
而明朝又不需要從西方國家大規模採購產品,導致明朝出現嚴重的貿易順差,但這種貿易順差,卻沒有給明朝帶來太多好處。
數量驚人的白銀源源不斷湧入,除了不斷抬高物價,還能拿來做什麼?
你說我拿黃金白銀去購買東南亞的糧食?
以那個時代的航海速度和成本,運輸回來的糧食價格,又競爭不過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的國產大米,無利可圖的糧食貿易,那個海商會幹?
封建時代的黃金白銀,就相當於現代的信用鈔票。
貨幣的發行量,是要和社會總生產力掛鉤的,否則貨幣大規模超發,後果就是物價飛漲。
而封建時代的金銀銅貨幣,存在一個很多人忽略的大問題,那就是不具備“防偽”功能。
現在人革聯就是這樣操作的,境內嚴禁使用金銀銅作為貨幣,而對東南亞各地的貿易,卻大量使用金銀貨幣,去採購當地的糧食、礦物、香料之類。
金銀更換物資,看似大家都雙贏。
但別忘記,金銀本身又不能當糧食布匹,只能不斷抬高當地的物價。
在北方遷移移民的過程中,人革聯也是大量使用金銀或者食鹽,糧食、布匹、鐵器,是決定不允許流出的。
鄭森才不會允許外部勢力用金銀,從境內購買戰略物資。
這就是宋師道等人遇到的情況,他們只能少量兌換,根本沒有辦法獲得大量晶幣。
對於市場、物價、貨幣的管控,人革聯內部是無比嚴格的,誰敢投機倒把,抓到直接打靶,家人流放流求南部開荒。
沒有這種嚴格、細緻的管理,以封建時代的粗放管理,那些世家大族可以在地方興風作浪,搞得民不聊生,然後透過引導輿論,將黑鍋甩給皇帝和朝廷。
鄭森才不會和世家大族玩什麼陰謀詭計,直接將兩個選擇,要麼乖乖的聽話,要麼從肉體徹底毀滅。
現在江東地區已經進入良性迴圈,很快就會變得越來越牢固,外部勢力就越來越難以影響和滲透人革聯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