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拼盡全力發動西征。
而人革聯卻在收拾爛攤子。
瓦崗軍、幽州軍制造了高達647萬的災民。
另外就是少帥軍地盤上的326萬人口、夏國地盤上的483萬人口、宇文化及地盤上的26萬人口、王世充地盤上的55萬人口。
總數1594萬人口,另外還有很多逃亡到深山老林、隱藏起來的人口。
不過好在今年廣南州、嶺南州、東南州、流求州、江東州大豐收,糧食公司庫存了537萬噸糧食。
而夏國、少帥軍也留下不在少數的糧食和物資,六百多萬災民人革聯還扛得住。
修建了湘桂靈渠運河、贛粵運河、浙贛運河之後,珠江連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徹底連線起來。
目前各運河河道的最小通行船隻,也達到了百噸級,在古典時代, 這就是超級鐵路一般的存在。
畢竟戰馬在地形平坦的地區,一天也只能前進70~80公里,如果強行軍可以勉強達到每天170~180公里,但很難維持三天。
運河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速度可以達到7~10節,一天可以走140~220公里左右。
就算是逆風逆流, 也可以勉強達到3~5節。
更何況隨著蒸汽船的普及,運河的運輸速度正在逐步提升之中。
比起馬車最多隻能運輸2.5~3噸,現在排水量龐大的內河水泥船,一次可以運輸上百噸,哪怕是排水量百噸級別的水泥船,載重量也達到了70噸左右。
因此古代修建運河,並不是好大喜功,而是非常有必要的戰略,特別是對於水網密佈的江淮地區、江南地區,更是增強統治的利器。
白玉樓面對北方各地的難民,迅速調集幾十萬噸糧食,展開了大量的工程,其中大運河疏通工作,就是核心工程。
只是白玉樓站洛陽城上,和宋缺等人看著浩蕩的黃河之水,卻陷入了沉思之中。
黃河這條母親河, 可不是脾氣溫柔的老母親,而是脾氣變幻莫測的悍婦。
比起宋缺等人,白玉樓可更加了解黃河的暴脾氣, 現在的黃河河道是西漢時期疏通出來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河道中的泥沙不停淤積,下游的地上河已經變得非常明顯了。
而地上河的情況,很容易導致河堤決口。
特別是隋唐交際這一段時間,官方基本失去了對河道的維護能力,黃河氾濫成災的情況,越發的嚴重起來。
畢竟“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可不是開玩笑的。
急匆匆從江南搭乘飛艇過來的唐菲林,已經拿出了一個治理黃河的方案。
唐菲林帶著眾人來到巨大的沙盤室內。
“要根治黃河,只有一個方案,改道、退耕、造湖。”
他指著從洛陽開始到渤海灣的黃河口,然後又指著隋朝的大運河中段和北段。
拿起小旗,插在魯郡的鉅野澤、清河郡的大陸澤、平原郡和渤海郡之間的豆子湖。
這是華北平原在這個時代的大湖。
其中大陸澤湖面有900平方公里左右,豆子湖也差不多是900平方公里,而鉅野澤的面積則有1500平方公里左右。
這些湖泊的存在,對於黃河下游和華北平原的生態至關重要。
“退耕還湖只能遏制湖面加速萎縮,但是黃河中游的泥沙,才是大麻煩。”白玉樓提醒道。
唐菲林自然知道其中的關鍵:“這就是我計劃中的改道部分。”
他將目光轉向黃河中上游的幾字型區域,從沙盤上的陰山山脈中間,劃出一條向北的河道。
宋缺有些驚奇的問道:“陰山中間真有如此巨大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