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還虛,是拋棄皮囊,陽神永生於這世間嗎!”
陳青牛說道:
“《楞嚴經》上說,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這裡是說,專心一志,搬弄精氣,運氣調身,動靜以時,起居必慎,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還無,功夫圓滿成就,精氣俱化,形神皆妙,可入定出竅,乘風御氣,駕霧騰雪,遊於虛空,……高一點是,結丹之後,溫養無為還虛,這裡的無為是指去修一顆中正平和,溫潤如玉的心,丹道的最後一步便是脫去皮囊,迴歸精神境界的真我,也就是得到一個純碎的靈魂!”
宋檀兒說道:
“呆鵝,你講的很玄乎,我有些不懂!”
陳青牛繼續講述。
道家脫胎還虛的要訣是“虛靜”二字:“虛”指心內虛空若谷,“靜”指心境淡泊守一。
《文子》曰:“虛靜為主,虛無不受,靜無不待,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致虛極,守靜篤要求心境達到極度空明寧靜的狀態,這樣才能歸根覆命。
不認不知,無聲無臭,名曰希微,只這個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機。
也就是說,必須對外界的任何干擾全不理會,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一無阻滯,聽不到任何聲音,聞不到任何氣味,凝神守一,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其中的玄妙之機。
進而,內心逐漸圓滿和歡欣,脫去皮囊,迴歸精神境界的真我,靈魂逍遙於天地之間。
至於肉身衝舉,白日飛昇,需要大機緣才能做到,不可奢求,也不可妄想。
宋檀兒說道:
“還是太過玄妙!”
陳青牛認真道:
“脫胎還虛是心境的修行,個人的感悟,有的人一輩子頂多站在得道的門檻外,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可惜這一步難如登天呀!”
宋檀兒說道:
“青牛,近代有沒有修的比較高的人!”
陳青牛淡然道:
“我呀,陳老師我修的比較高,我人認為,人和社會,一切鬥爭的總結局都是中庸而已。與其認真,不如隨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錢就尋一醉,無錢就尋一睡,與過無爭,隨遇而安。以紅塵為鼎爐,世味為菩提,保持一顆平和心境度日,該來的都會來的!”
宋檀兒白了陳青牛一眼,沒好氣道:
“除了你呢!”
陳青牛說道:
“張至順,河南沈丘人,生於1912年。號米精子,又號九曲回陽道人,七歲時值清末民初,戰亂災荒交加。因家境貧困,觀《湘子傳》有感,遂生棄塵之想,十二歲隨師學藝,十七歲在陝西省華山遇師劉明蒼道長而出家。在道觀,張至順從事雜役,終日勞苦,磨練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煉上獨闢蹊徑,被師授以真傳,為中國道教全真龍門正宗第二十一代傳人。著有《炁體源流》,傳播《八部金剛功》,2015年7月28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三,張至順道長羽化,享年103歲。此人一生精進不懈,赤子胸懷,于丹、醫有天下獨到之處,揚名海內,譽彌華夏,一生清苦,世人難知,百年歲月,艱險兇遙,此心不改,大業終成,朝三尊,拜諸聖去也!”
宋檀兒問道:
“什麼叫做炁體源流!”
陳青牛說道:
“炁體源流就是直指生死,長生久視,至道不煩也,指示修道本體,安靜和柔,不移自性,常守虛無,湛然不勞,乃得自然之道的一門術法!”
宋檀兒吃飽了,從包裡掏出一張紙,擦了擦嘴,對陳青牛道:
“術之盡頭,氣體源流,好玄妙,……青牛,去刷碗!”
“好!”
陳青牛應了一聲,收拾了一下碗筷,去刷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