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九十九章黃楊鳳梳,棗木凰梳!

陳青牛抬頭望著高大粗壯的黃楊樹,對宋檀兒道:

“檀兒,你想要什麼樣子的黃楊木梳!”

宋檀兒掏出手機,將其放在直播杆上,開始錄影片,微微思索,說道:

“鳳凰于飛,翔翔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於天子。鳳凰于飛,翔翔其羽,亦傅於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就做一把鳳梳,往梳子上刻一隻飛鳳吧!”

陳青牛說道:

“《書 · 益稷》: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儀,有容儀,備樂九奏而致鳳皇,則餘鳥獸不待九而率舞,鳳鳥鳳是神話傳說中的瑞鳥,外形為頭頂華冠,羽披百眼,形似今日孔雀,引申為有聖德的人、樂器、音律等意思,做一把黃楊鳳梳正好!”

宋檀兒瞥了陳青牛一眼,催促道:

“那還不快做!”

“好,我這就麻溜的去做!”

陳青牛抽出腰間別著的刻刀,縱身一躍,砍下了黃楊樹的一枝粗樹枝。

然後,他蹲在地上,用刻刀認真的做起黃楊鳳梳來。

用古法作一把木梳,要經過選材、煮坯、開齒、雕刻、髹漆、拋光等二十八道工序。

一把木梳是否具有梳齒圓潤光潔、不扎頭皮、不拉頭髮等特點是其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

陳青牛心想到製作梳齒的時候,自己適當減少梳子稜數,可以在梳頭的時候起到按摩頭皮而不梳掉頭髮的作用。

宋檀兒看著陳青牛做黃楊鳳梳,說道:

“相傳炎帝身邊手藝人赫廉,用獸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赫廉被奉為制梳的始祖!”

陳青牛一邊做黃楊鳳梳,一邊說道:

“據我所知,梳子是軒轅皇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受了魚骨頭的啟發而發明的。當然,無論是誰造出了第一把梳子,華夏人用梳理發,已近五千年。那時,鋸子還沒有發明,梳子還只能用竹枝、木棍、獸骨纏綁,粗拙難看。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陸續出現了木梳、骨梳、角梳、塑膠梳乃至金屬梳,梳子的形狀大小不一,梳齒排列有別,功能用途各異!”

宋檀兒說道:

“青牛,你說尼姑怎麼梳頭!”

陳青牛正色道:

“檀兒,你真會開玩笑,尼姑常伴青燈古佛,敲著木魚,三千煩惱絲落下,都是光頭,她們梳頭,那不是跟瞎子點燈,白費蠟一般嗎?”

宋檀兒笑道:

“可以還俗再梳呀,武則天還在感業寺中當過尼姑呢,……青牛,我說你是呆鵝,你還真呆!”

陳青牛隻是笑笑,沒有說話。

宋檀兒微微思索,說道:

“我記得以前看一部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江南古鎮,多臨河而建,依水築屋,街橋相連,宅院重脊高簷,古舊幽寂,清靜安詳。

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鎮,似一曲柔軟的江南小調,嫵媚婉轉。

烏鎮,恰著這悠揚小調,唱了二千年。

其古城區,天還未亮。

在河邊屋簷下坐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燈籠光亮,映照出一塊木質招牌:烏鎮牛角梳作坊。

十多平米的作坊,用一條玻璃櫃臺隔分出加工區與銷售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