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牛和宋檀兒吃完飯之後,兩人走到院中,他在桌子後的椅子上坐了下來,用事先放在桌子的上一應東西做長簫。
宋檀兒拿著直播杆,在一旁拍攝。
陳青牛第一步,用刻刀把湘妃竹劈斷一截。
然後,將其劈成一個個薄薄的長條。
第二步,用刻刀將這些竹條的外皮全部割下來,將竹條削光。
第三步,編製成一個橢圓形的蛐蛐籠子。
第四步,用竹子做了一個蓋子。
第五步,用榫卯結構做一個連線蛐蛐籠口,可以掛在褲襻上的掛鉤。
第六步,蓋上蓋子,將蛐蛐籠掛在褲襻上,讓宋檀兒拍了最後一個場景。
做完這些。
陳青牛對宋檀兒道:
“檀兒,咱們去逮蛐蛐吧!”
宋檀兒說道:
“青牛,你不是說蛐蛐跟人一樣,生活環境越差,它的戰鬥力就越強,所以,農田裡的不能要,必須去那深山老林或者是曠野中去找,咱們是去附近找,還是去曠野中找!”
陳青牛說道:
“咱們去附近找吧!”
宋檀兒說道:
“晚上的蛐蛐叫,我們到晚上的時候,去逮蛐蛐吧!”
陳青牛正色道:
“檀兒,聽你的!”
宋檀兒說道:
“青牛,我想聽有關蛐蛐的故事,你給我講一個!”
陳青牛微微思索,講述道:
“明宣德年間,皇帝喜歡鬥蟋蟀,每年都要向民間徵收。有一個叫成名的讀書人,考秀才屢考不中,為人又老實,就強行的被報上去當上了鄉官。
徵收蟋蟀的事就落在他的頭上了,交不出蟋蟀,常要自己貼錢,沒多久,他就賠光了家產。
很快,又要上交蟋蟀,成名交不出,被打了一百大板,屁股和腿都打得膿血直流,幾乎要死去。
後來,經過神婆的指點,他終於抓到了一隻上好的蟋蟀,欣喜地拿回家供起來了。
可是,他的兒子一不小心把蟋蟀給弄死了。
兒子害怕被父親責罰,投井而死。
屍體打撈起來時,夫妻二人悲痛欲絕,用手探氣息時,發現兒子還有氣息,暫時鬆了口氣。
此時,他們更擔心沒有蟋蟀無法交差。
正在這個時候,成名聽到了蟋蟀的叫聲,循聲而去,捉到了一隻體型不大的蟋蟀。
這隻蟋蟀雖然貌不驚人,但是英勇無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成名把這隻蟋蟀送上去,縣令把它呈給了皇帝,在皇宮中比試,果然是不折不扣的“戰神”。
皇帝一時高興,就賞賜了縣令,成名也因此破格補了秀才,還得到了很多的賞賜,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