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鬥蛐蛐前,為了增強蛐蛐的鬥性,人們往往會給蛐蛐進行配對,蛐蛐會在鈴房中“洞房”。
交配過後的蛐蛐鬥性最強,像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
比賽前半小時,還要先給蛐蛐餵食、喝水。
公平起見,還對蛐蛐進行稱量、分組。
分組完成後,蛐蛐正式決鬥!
比賽規則。
第一,裁判讓打鬥雙方用由棚戶提供的草撩撥蛐蛐的打鬥性,待兩隻蛐蛐起叫後,(1分鐘為限,如有一方到時不叫也得開打)。
起閘開鬥,在打鬥過程中,雙方不得用草。
第二,打鬥中兩蟲分開,雙方開叫(相差不過3秒)平,繼續比賽,如一方開叫,贏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蟲的鬥性(15秒為限),如有鬥性則繼續。如無鬥性,則輸一局。再繼續用草撩蟲(1分鐘),到時能鬥,起閘繼續;不再有鬥性,則輸全域性!”
宋檀兒感慨道:
“沒想到鬥個蛐蛐還有這麼多門道,上流人士們真是太會玩了!”
陳青牛問道:
“檀兒,我們要不要再逮一隻蛐蛐,我回去做一個蛐蛐罐子鬥一鬥!”
宋檀兒說道:
“我懷孕了,修生養性,不鬥蛐蛐了,……我想做蛐蛐罐子也有門道吧,你給我講一講!”
陳青牛正色道:
“俗話說,玩蟲一秋,玩罐一世。蛐蛐罐是眾多玩家必備之物,罐子就是蛐蛐的家,蛐蛐就如同戰場上的將軍,吃不好、喝不好,身體不舒服,便不可能打得了勝仗。
蛐蛐雖小,也要精心對待。
直徑十幾厘米的蛐蛐罐中,精心安放著飯板、水碗、廁所等器具,讓蛐蛐食無憂,居於安,才能在戰鬥中發揮出最好的一面。
傳統的蛐蛐罐分為“南盆”和“北罐”。
“南盆”璧薄,相對輕巧,形狀繁複。
北罐璧厚,相對簡約,保溫性、隔音性較好,北罐更適應北方的氣候,雖然外觀略顯笨重,但實用性極佳。
南方溫度較高,所以薄璧的罐就能滿足需求,北方入秋後晝夜溫差變大,厚璧罐更保暖。
蛐蛐對居住環境要求很高,平時喜乾燥,溼度過大,便沒了精神。
北罐一般會在罐底部,再加上一層塘底,保證蛐蛐居住環境的乾燥。
在蛐蛐罐收藏領域,有這樣一個排名: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
由於永樂官窯以及趙子玉蛐蛐罐在的市場上已很難看到,因此明代的蛐蛐罐就成了珍品。
存世最早的蛐蛐罐,應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製蛐蛐罐!”
宋檀兒說道:
“咱們回去,明天你做一個紅泥蛐蛐罐,將真青蛐蛐放進去,我用狗尾草鬥一鬥它,看其開牙如何!”
“嗯!”
陳青牛應了一聲,和宋檀兒原路返回。
他在回去的路上,閒來無事,抱著碰運氣的心態,探知周圍,逮到了一隻頭,項、翅、須均為紅色,六足雪白,配白牙的真紅蛐蛐。
陳青牛用意念和真紅蛐蛐交流了一會之後,將其放在肩膀上,帶著它,和宋檀兒一同朝籬笆小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