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牛和宋檀兒吃過飯之後,坐在院子裡研究懂了銀色鳳首箜篌的製作工藝。
然後,他開車去縣城買了許多製作箜篌的東西,將其放在籬笆小院院中的桌子上,又去屋裡拿來刻刀。
陳青牛坐在桌子後的椅子上,用刻刀製作銀色鳳首箜篌。
宋檀兒則是拿著直播杆,在一旁拍攝。
箜篌有一種浪漫唯美的悲劇性情調,出乎天然,以至於在她離世的歲月裡,人們也常常會在某種追憶往昔的夢幻意境中提到她。
廣闊華麗的唐詩,精雕細琢而渾然天成,空靈純美又不失大氣。
箜篌象徵著世界性的鳳凰文化,但又獨具東方之美。
“鳳,神鳥也……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於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太平。”
最有意味的是厭惡箜篌的儒教文化附會鳳凰曰:
“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天下安寧,盛世之音。
其千古不滅的生命力是什麼呢,是能浴火而重生的鳳凰之魂。
鳳首箜篌,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彈撥絃鳴樂器,按形制分類屬於弓形箜篌,因琴頭飾鳳首而得名。
歷史悠久,造型優美,裝飾華麗,音色柔潤。
箜篌在我國古代亦稱“坎侯”或“空侯”,鳳首箜篌在東南亞地區也被稱為“桑柯”,在清代被稱為“總稿機”。
多用於宮廷禮樂,在民間較為罕見,一度失傳。
公元4世紀初傳入中原,隋唐時期多用於宮廷禮樂,頗受貴族階級喜愛,14世紀後期在國內徹底失傳,少量流傳於驃國,20世紀50年代。
著名藝術家程硯秋向國家捐贈一臺鳳首箜篌,珍藏於京都華夏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華夏樂器博物館。
20世紀90年代,躲避戰亂的緬甸音樂家將此樂器帶回華夏西南地區,臨終前交予華夏青年演奏者羅雅文並傳授演奏技藝,與國內箜篌復原者黃禕琦、箜篌演奏家許碧蘭等交流研究復原禮樂,加入唐代禮樂復原組繼續傳承。
製作銀色鳳首箜篌的步驟。
第一步,製作鳳首琴體。
第二步,製作共鳴箱。
第三步,在腹腔上面蓋有一塊中間掏空的桐木面板,中空處蒙以蛇皮。
第四步,皮面中央置一條形楊木板, 琴絃下端穿繫於該板弦孔。
第五步,琴絃上端穿過琴頸弦孔,用銀絲繩拴在彎曲的琴頸上,底部的孔中繫上了買的銀色流蘇。
張13根弦,琴絃採用的是兩種粗細的絲絃和腸衣弦。
第六步,用真氣往鳳首箜篌上塗一層銀粉。
製成了一張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的銀色鳳首箜篌。
宋檀兒見陳青牛做好了箜篌,將直播杆遞給了他,拿起桌子上的箜篌玩,她撥弄箜篌的琴絃,頓時箜篌發出了清越空靈,冷冷似雪山清泉之聲。
陳青牛從直播杆上取下宋檀兒的手機,將直播杆放在一旁,看她彈箜篌。
宋檀兒一邊隨意撥弄琴絃,一邊說道:
“青牛,我想讓你給我講述一個有關箜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