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在這個世界,還處於幼兒啟蒙的階段,但是並不妨礙它有一大批穩定的研究者和愛好者。
畢竟看星星,都是每個人的夢想。
文明的進展,不需要古代那種占星術,更多的是基於對恆星系乃至更大的星系團的研究。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元霄首先研讀了聯邦哈米德教授的理論。
不得不說,這個教授不愧為天文學之父,創造出來的理論,在這個從零開始的文明斷層世界,還是可圈可點的。
無防盜
首先,哈米德確立了布魯雅恆星系的大小以及結構。
他採用的辦法,是透過對造父變星的觀測,推算出其相對於地球的距離。
造父變星,是一種亮度為太陽十萬倍的星體,特點是其亮度變化週期和亮度有密切的線性關係。
因此,可以用所觀測的造父變星的亮度變化週期,推算出其亮度,從而得到該天體到布魯雅星球的距離。
透過這樣的辦法,哈米德率先發表,整個布魯雅星系呈現的是圓盤形,直徑大約是20萬光年。
世界上第一個對布魯雅星系形狀大小定義的研究者,光是這一點,天文歷史上就能留下他的大名。
此外,他還透過望遠鏡發現了很多比如螺旋星雲這樣的存在。
不過他將這些可觀測到的天體,全部歸納到屬於布魯雅星系。
也就是說,宇宙等同於布魯雅星系。
元霄還沒有詳細的資料驗證,對於布魯雅星系真實大小,他不知道對方計算得正確與否。
但明顯,宇宙等同於布魯雅星系,這個是絕對錯誤的。
天文學界,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最主要的質疑在於,那麼布魯雅星系外面,是什麼東西。
哈米德教授對此的回答,是“虛空”。
那麼問題又來了,科學的定義,不能這麼曖昧,這“虛空”又是什麼東西。
沒人能夠回答出來。
元霄很滿意,這個教授水平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這位天文學界第一人,也有重量級的對手。
來自同盟的學者柯蒂斯。
柯蒂斯對於布魯雅星系形狀大小的計算,用的是另外一種方法。
那就是儘可能計算出所有可觀測到的恆星,每一顆到布魯雅星球的距離。
有了這些資料,就可以慢慢構建三維立體圖。
柯蒂斯得出來的結論,在形狀上和哈米德一致,都是圓盤形,呈現螺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