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元霄主要交給尼古拉特斯拉以及周正毅等人負責。
有了大型星際飛船作為樣本,元霄等人想要複製出一艘規模比較小的星際飛船,問題並不是很大。
不過,需要的資源中,最重要的還是合金。
裡倫威爾包括整個公國,想要提供合金,數量不夠。
因此整體還是世界各國聯合起來,才實現了材料的充足。
“這是我們目前正在建造的飛船,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周正毅播放著影片,正在講解,“主體面積是一萬平方米。
這艘飛船,按照你最初的要求,不是考慮到星際移民用,因此冷凍艙設施等等,裡面並沒有。
也沒有存放物資裝置的地方,大部分的空間,是用來存放武器機甲等等。
此外,武器的話,從核彈到大中型的各種導彈,星際飛船具備發射的能力。
也就是說,更傾向於作戰用。”
哈米德補充:“我們曾設想能否減少體積規模,這樣消耗的資源、後期使用的動力等等也少。
但是星際飛行,體積過小的話,容易導致強度不夠。
最後我們分析研究,才定下來目前的樣子。”
元霄看過去,和他們發現的大型星際飛船類似,最外面是一個大圓環的裝置。
這個是星際飛船最重要的曲率引擎,發動後能使用空間摺疊來移動。
大圓環的正中心,懸浮著的才是飛船的本體。
和大型星際飛船的圓柱體不一樣,這艘飛船的主體,偏向於圓形。
“圓形的話,考慮的是攻擊的全方位,”哈米德解釋,“而且主體可以旋轉,對於中央控制室而言,沒有前後左右的區別。”
元霄很滿意:“動力源測試過了嗎。”
“使用生命之泉測試過了,”周正毅點頭,“內部所有設施都能夠得到強化,包括飛船表面的合金。
按照計算,一般的衝擊根本無效。”
“雖然沒有冷凍艙,”哈米德補充,“但是考慮到旅途中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宇宙射線大爆發,我們還是設計了專門可以抵抗一定程度宇宙射線的睡眠艙,到時候船員可以使用。”
“但是宇宙射線等等,對於電子資料的損毀,依舊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周正毅嘆了口氣,“也就是說,任何電子類資料無法很好地長期儲存。”
“我們發現,大型星際飛船的中央控制系統,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模式,”哈米德繼續解釋,“這種模式使得短期資料,比如航行需要的星際圖,以及周圍變化路線等等,可以得到儲存。
因此這艘飛船上,也有類似的系統。”
元霄明白:“少量的資料,應該是透過多重備份,以及反覆不間斷讀寫,從而保證資料的存留。
但是,對於大批次的話,比如我們文明的所有資料,那就不夠了。”
哈米德也有點遺憾:“人類征服星際的同時,當然也需要有相對應的付出。
不過目標星系距離只有六百萬光年,不需要冷凍艙,所以我們不需要考慮記憶丟失造成的問題。”
元霄託著下巴:“那麼,過去那邊的話,需要多少時間。”
“這就要看我們獲得的星能的等級了,”周正毅遞過去一份資料,“我們經過詳細的研究,發現星能之間,其實也有差別。
比如恆星提取的星能,絕對比行星的要強,而使用起來,自然效果也更好。”
元霄想了想:“可是現在,我們並沒有能夠提取恆星星能的裝置。”
“所以我們只能考慮行星等級的星能,”周正毅語氣帶著點無奈,“且要提取星能,首先需要給目標行星注入生命之泉的原液。
這樣原液充分刺激原始的星能,讓其活躍起來。
依據我們現在手中的生命之泉原液,還有我們假定的目標行星,推算出來的結果,如果使用該行星的星能,到達那邊,大概是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元霄咬牙:“這麼說還可以。”
“注意這是飛船上的時間,”哈米德修正誤解,“實際上,對於外部的時間而言,大概是三到五年。”
時間膨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