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霄看過去,一個都不認識。
有幾個還回以點頭。
看來最近本尊人氣還是不錯的。
很快鈴聲響起來,進入上個課時間。
“同學們,”元霄開啟PPT,“那麼昨天講到, 以原子量的大小進行排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完全是正確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元霄一開口,就將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
網路上的話題,大家多少都看了。
目前和聯邦化學界最大的爭議,便是辛格教授提出的,以原子量的順序排列元素。
元霄截止到昨天,展示的元素一共是十八種。
這些元素除了惰性氣體之外, 其餘都被發現了出來。
辛格給的框架,也基本一致。
到目前為止, 兩人沒有分歧點。
眾人拭目以待。
元霄又寫出了一行,這麼一來, 出現的元素一共是三十六種。
他沒有立即解釋原子量排列元素的問題,而是開始了表格的介紹。
“那麼,這樣的排列,實際上是有其意義的,”元霄解釋,“比如我們看第一列和第二列。
根據考古資料的說明,這兩列的元素,稱為S區元素。
其最大的特點,它們在化學反應中參與成鍵的只是s電子,所以化學性質比較簡單,最為突出的是其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鹼性。
這就是它們共通的地方。”
學生們需要吸收,領導則是一頭霧水。
但是國內化學界的研究者,一個個表情就慎重了。
元霄展現的是規律,規律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在該規律基礎上,研究探索出新的物質。
這裡新的物質不僅僅指的是元素,還有一些合成物。
然後元霄又介紹了P去元素。
一個個新的規律以及羅列原因,被他清晰地進行說明。
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國內化學界的研究者們,已經沒有人懷疑表格的真實性了。
假如是隨意編造的表格,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規律。
雖然這些目前還沒有得到驗證,但知道規律,實驗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元霄看了下表,差不多到下課時間了,“關於原子量排列順序的不嚴謹,出現在什麼地方呢。
大家注意看表格內第27號元素鈷,和第28號元素鎳,這是它們的原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