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的掌聲響起。
演奏流傳的經典民樂,許多人都能夠做到。
但是要創作民樂,就沒那麼簡單了。
這是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區別。
現場所有人眼裡都流露出期待和激動,想看這些民樂大師們都創作出了什麼經典曲子。
即便是吳關,也有些期待。
第一首作品是一名四十多歲中年女子演奏的古箏曲,曲名《殺花令》。
曲子柔美中帶著一絲獵獵的殺機,聽得人一顆心時而柔軟,時而驚顫。
“好作品!”
“劉成美大師的作品,果然不凡。”
“演奏的也是何玲大師,古箏名家。”
“真的不錯。”
吳關同樣心中暗贊。
這就是民樂大師的水平,無論是演奏技巧還是作曲水平,都遠不是此刻的他能夠比擬的。
第二首作品為一個五十多歲老者的竹笛表演,曲名《竹林風聲》。
清新的風格,精湛的吹笛水平,讓人情不自禁沉入了大自然的美妙中。
這首曲子同樣引起了大家的追捧。
……
直到第五首作品結束後。
臺上的主持人看了一眼手稿,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說道:“接下來要登臺的作品,它有些特殊。因為它並不是我們熟悉的某個民樂大師的作品,這部作品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而且這個年輕人今年才僅僅二十二歲。
諸位千萬不要因為他年輕就小看他,因為這個年輕人拿出的作品,乃是被蔡華元老師、趙國啟老師等幾位民樂大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說這首曲子具備了開創性。”
當說到這裡的時候。
臺下掀起了不小的喧譁聲。
實在是主持人的話語太震撼了。
“什麼,這麼厲害?”
“我的天,蔡華元、趙國啟兩位老師,乃是當今華夏民樂聲望最高的兩位老人,能夠得到他們如此高的評價,到底是什麼作品?”
“開創性!這三個字意義可太大了。”
“真的假的啊?”
“……”
大劇院裡,一些老者甚至無法控制心中的震動,直接站了起來。
主持人目光看向吳關所在的地方,聲音激盪:“接下來,便讓我們用掌聲請這位年輕的民樂奇才上臺,表演他此次帶來的二胡曲作品《賽馬》,有請吳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