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回去又花了些空閒時間做了幾臺機子出來,然後讓人一併送到了“黛安芬”那邊。
不過如今的黛安芬卻不在城南了,而是在被薛家併購之後,遷去了薛家在城東的鋪面。
這裡原本是做布行,後來乾脆將旁邊的一個鋪面也盤了下來,中間打通,後院擴建,又前後隔開,然後做成後面工廠前面店面的結構模式。
那對裁縫夫妻自然也跟著過去,然後帶著之前收的兩個徒弟繼續在那裡幹活,反正這裡本來沒有裁縫,倒是從外面又招了兩個老師傅過來,跟裁縫夫妻可以互補合作。
精細的活兒、尤其是要給人專門訂製的,那倆老師傅帶著學徒包辦了,而批次的成衣方面,則還是裁縫夫妻他們負責,然後由那些“流水線”的村婦們來操作。
出的產品也依然是那兩個方面,一個是內衣,主打高階,一個是成衣,以量取勝。
李昭這些機子,就正好在最需要改進效率的成衣方面。
可以極大地節省成本,不管之後是要裁員還是要擴大生產都沒有問題。
當然,如今這裡名字還是叫做“黛安芬”,不過前面還加了個“薛”。
寶釵原本想要直接改名字,後來發現這牌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不僅是那些青樓畫舫的名妓歌伎們,就是一些大戶人家的貴婦人,也都聽過這個名聲。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那些老少爺們兒認這個,也是當初邢忠用了李昭的法子,十分注意在內衣細節上的講究,比如說花紋紋理,比如說那特有的招牌標誌。
也就是一對天使翅膀的商業標識,在這個很少有人能有類似商業概念的時代,取得的效果比李昭想象的還要好。
爺們兒當然也愛攀比,他們起先或許沒有這個想法,但是不得不說剛開始那些競爭商們也是真肯給機會,用得布料質地差、質感粗糙,內衣這種東西,穿在身上好不好受只有自己知道。
而這種感受當然也多少會傳出來,最後形成了一股聲音之後,邢忠又讓人在圈子裡傳揚開,造成了既定事實。
這種小手段花費不多,只需要給那些酒樓小廝、青樓丫鬟們一點小錢,讓他們稍微轉述幾句,但是效果卻很好。
這樣哪怕後面那些商家也開始用好材料了,但是商業信譽已經沒了。
而且他們沒有商業標識啊,“黛安芬”的商業標識卻是如此確切明顯,趁著那時候起來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導致大家只認準這個了。
而且,貴婦、貴女們也並不會因為和名妓們穿的一樣而羞恥。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內衣這個物事,便是男人們也只會在私底下有私密性的場合才會討論。
而如今“黛安芬”的支柱還是內衣生意,各種款式新穎好看而且舒適甚至有挑逗性的內衣,以其質地材料做工來說,價格肯定下不去。
他們也壓根就沒想過要做底層的生意,基本流傳不到下面去,所以這其實只相當於是一個小眾圈子裡的時尚。
而在那些有錢有勢的男人們,尤其是士大夫階層都引以為時尚的時候,那些貴婦、貴女們,自然也因此趨之若鶩了。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嘛,很簡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