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道理。”宗澤爽快點頭,坦然承認道:“陛下暫時遷都他地,確實對汴梁百姓也有好處,最起碼不用擔心到了今年冬天金兵會捲土重來,可以過上一個太平年,另外我們大宋朝廷的負擔也可以減輕許多。”
“老前輩考慮周全,晚輩佩服。”
馬良趕緊恭維,宗澤則苦笑說道:“太尉就不必謙虛了,如果不是聽了你的這番金玉良言,老夫肯定是傻乎乎的堅持主張迎駕回都,重建汴梁。”
馬良笑著謙虛,旁邊的李綱則突然開口說道:“太尉,既然你已經明白指出了汴梁暫時不宜繼續擔任國都,那以你之見,陛下應該暫時遷都何地?”
“宗老前輩,晚輩也想問你這個問題。”馬良把皮球踢給了宗澤,問道:“假如陛下選擇遷都,那你認為陛下應該暫時遷都何地?”
沒做太多考慮,宗澤很快答道:“當然是長安!長安位居關中,有山河之險,兩漢隋唐都曾經定都在那裡,秦國更是靠著關中的膏腴之地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最適合陛下暫時遷都那裡!”
“和晚輩猜的一樣,老前輩果然是選擇長安。”
馬良微微一笑,轉向岳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問道:“各位將軍,你們都是熟讀兵書的人,想必都聽說過定都長安是‘扼天下之咽而擊其背’這句話,也一定都認為陛下應該優先考慮遷都長安對不對?”
岳飛和韓世忠等人一起點頭,最是沉默寡言的成閔還難得開口,說道:“末將還聽說過,定都關中只需要守住四個關口就可以確保國都安全,所以末將也認為應該定都長安。”
馬良把目光轉向李綱,李綱明白馬良的意思,說道:“太尉不必麻煩開口,草民也認為陛下應該西遷長安。”
“很好,意見果然統一。”
馬良笑笑,然後才說道:“那好,在我表明態度之前,我先考一考你們的詩文,我背一首詩,看你們有誰能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聽到這話,一生詩文著作無數的李綱和岳飛當然都是雙眼放光,摩拳擦掌,不以詩文見長的宗澤和韓世忠等人無奈撓頭,馬良卻是毫不客氣,清了一下嗓子就唸道:“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柳宗元!”
馬良的詩還沒有背完,沒等詩詞高手李綱和岳飛說話,宗澤就已經搶先開口說出答案,然後宗澤還埋怨道:“馬太尉,你可真夠會嚇唬人的,老夫還擔心背什麼偏僻的古詩,原來是柳宗元的詩啊,正好,他的詩老夫讀過不少,還恰好讀過這首。”
馬良又笑了笑,然後說道:“老前輩,那晚輩再多問一句,柳宗元是那裡人?”
“這個……。”
宗澤傻眼了,李綱則立即開口,說道:“他就是長安人,柳宗元的祖籍雖然是在河東,但是他是在長安出生長大,求學入仕,大半生都是在長安度過。”
馬良點頭,又說道:“梁溪先生,那我再請教一個問題,關中幸無梅,汝強充鼎和,這句詩是誰的大作?是在什麼地方寫下的這句詩?”
“是東坡先生的大作。”李綱眼皮都不眨就說道:“東坡先生是在鳳翔府任上寫的這句詩,意思是關中沒有梅子,只能拿杏子代替。”
“關中沒有梅子?”
馬良面露震驚,趕緊追問道:“梁溪先生,你說什麼?關中沒有梅子?真的假的?”
“這……。”李綱有些為難了,說道:“太尉恕罪,草民沒有去過關中,不知道關中有沒有梅子,不過從東坡先生的詩來看,應該沒有。”
“沒有。”韓世忠開口確認,說道:“太尉,末將在西軍任職的時候,曾經在關中待過一段時間,在關中從來沒有見過梅子和梅花,確認沒有。”
“那怪了!柳宗元怎麼說有?”
馬良問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說道:“柳宗元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怎麼會在他的詩裡提到梅花,寫下早梅發高樹的句子?如果他沒見過梅花的話,怎麼能寫出這樣的詩句?”
這下子就連博覽群書的李綱和岳飛都徹底傻眼了,也這才想起了一個要命問題,為什麼蘇東坡一口咬定說關中沒有梅花梅子,柳宗元這個長安人卻又說他見過梅花?這兩個撲街到底是誰在胡說八道?
“會不會是柳宗元在其他地方見過梅花,所以才寫下了這句詩?”
宗澤提出了一個可能,李綱也趕緊附和,說道:“沒錯,應該是這樣,柳宗元曾經到南方出任地方官,見過梅花毫不奇怪。”
“不對。”馬良斷然搖頭,說道:“漢朝的《西京雜記》裡,清楚記載著長安西面的上林苑大量種植了罕見的朱梅和胭脂梅兩種梅花,連這麼罕見的名貴梅花都能在關中生長,更何況其他梅花?”
——別問不學無術的馬良為什麼會突然變得這麼學識淵博,手裡控制著汴梁城,太學學正和學生又沒被金兵抓住,馬良想找一些學術方面的資料還不是和玩一樣?
讀過《西京雜記》李綱徹底啞口無言了,馬良又說道:“還有,南北朝時的賈思勰明明是北方人,一輩子沒有到過南方,他的《齊民要術》裡,卻記載了製作梅汁調味的辦法,成書於北方的《詩經》也有梅子的記載,但是我們現在在北方為什麼看不到梅花?以至於王安石做詩取笑說‘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這又是什麼原因?”
再也無人能夠回答馬良的問題了,馬良等待了片刻見眾人都不敢吭聲,也這才微笑說道:“算了,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們原因吧,等你們明白了這個原因,就明白長安已經不適合再做國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