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熲還是希望楊廣能夠更加寬容大度一些,因此說道:“儲君此時新立,正是需要樹立威望之時。此時百官惶惶,人心不穩,若是儲君能夠向聖人進言,必然能夠得到朝野贊同,穩固地位。
況且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管這些人原本是誰的黨羽,為了大隋安危,並非一定到了需要全部翦除的程度。為人君者,當需以德服人。”
“高公所言極是,孤當時時刻刻警醒,以德服人。”
楊廣態度很是恭謹,給足了高熲面子,但是就是不提是否同意高熲的說法。看著楊廣說得似乎很正經,可無論是黃明遠還是高熲,總感覺此時的楊廣在說著反話。
高熲無奈,王道不走走霸道,大隋未來怕是要不安穩了。
高熲和楊廣畢竟不是一路人,雙方也沒法深聊。
經此見面,兩人的態度和熱情都有了很大的穩定,原本被火燒起的腦袋也降了降溫。
或許高熲很是失望,不過楊廣卻是並不在意。高熲很重要,但充其量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楊廣很快便也離開,因為除了高熲的事情還有黃明遠上奏的破突厥的計策讓他動容。兩相比較之下,黃明遠是自己人,更是要抬的人。
楊廣準備親自上奏楊堅,若是能夠引得天子開心,將此事交給他主導,到時候自己便可以在漢王楊諒的勢力範圍內打入一根楔子,進而奪取河東、河北的主導權。
作為大隋核心人物,楊廣的一言一行都被眾人關注。而楊廣今日和高熲的會面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楊廣主動向高熲折節示好,也有人認為是高熲耐不住寂寞準備要靠向新太子翻身。雖然說法不一,但所有人都認為,楊廣與高熲的關係應該得到了改善,甚至是有可能成為新的盟友。
這件事隨著當晚高熲向楊堅遞奏的《賀新立太子表》被爆出,成為整個大隋朝堂內外最大的一件事。
當然直接受益人是楊廣,連高熲都為他張目了,原本是高熲下面小卒子的柳述、元巖等人自然不可能再大肆攻訐楊廣,楊廣的處境有了很大改善。
另一方面眾人發現,高熲並不是完全廢了,只要他不死,仍然有重回政壇的可能。一時之間,原本門可羅雀的高府成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
其實這種狀況連楊堅也樂見其成。現在高熲經過他幾次磋磨,再也不是那個冠蓋天下的高相國了。而隨著高熲實力的不再,楊堅對其的警惕心也削減了不少,在楊堅想來,現在朝堂最大的權臣是楊素,若是再次提起高熲來,也能壓制一下楊素現在高漲的勢頭。
至於楊廣會不會掉過頭來和楊素、高熲聯手威脅到楊堅的統治,楊堅一點也不擔心。他看得很清楚,高熲和二兒子不是一路人。
皇帝啊,老想著把別人當棋子。
用高熲平衡楊素,你問過楊素的想法嗎?
楊素冷眼旁觀,他早就想過會有今日的光景,只是他又不是楊堅手下的演員,沒必要完全順著楊堅的劇本走。
眾人各有心思,這個時候,能夠完全為了這個一心為國的人,怕是也沒有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