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孝實在是沒時間去主理這件事情,然蛇無頭不走,要想找一個能夠辦好銀行的人也是不容易的。
“玄貞那裡有什麼合適的人來操辦此事嗎?”
李子孝回道:“還真有一人,我正準備向主公推薦。九原縣民曹夏安恂,陳州陳縣人,今年二十二歲。此人變而能通,宏適時之務;居難若易,多濟物之心,是個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我之前治政豐州,多得此人建議。”
黃明遠沒想到自己手下還有這麼一個人物,畢竟懂得經濟發展和金融的人才,真是太稀缺了,馬上命人前去相招。
不久夏安恂被招到總管府。
此人年紀不大,高高瘦瘦,一副書生樣子,倒是有一股清氣。也不知為什麼,以往善經營者,大都大腹便便,氣質猥瑣,一臉的阿堵物氣,為人詬病。人說是再有靈氣的人跟錢打交道的時間長了也便成了俗人,這沒想到夏安恂這個一身書生氣質的人倒是擅長財賦之事。
夏安恂向黃明遠行了禮,跪坐在下首。
黃明遠打量了他一番,便故意考量道:“文嘉(夏安恂字),聽聞李錄事言你頗通財賦,我有一事相詢,你覺得國家在收取稅賦的過程中,最應該避免的問題是什麼?”
黃明遠這個問題暗藏玄機,至少很多答案上位者聽了未必會很高興。
夏安恂沒想到黃明遠會如此的直接了當,便回道:“稟使君,在下以為稅賦政策的制定要切忌過寬或過嚴,過寬則會導致稅賦流失,心懷不軌者將藉此斂財;過嚴則會影響民生,民無產者易生動亂。”
夏安恂說得不錯,基本上表達了稅賦的作用,可黃明遠對這個答案並不怎麼滿意。魏晉時期的傅玄在《平賦役》一文中也提出過稅收總原則是“安上,濟下,盡利用之宜”
黃明遠又問道:“那你覺得如何才能使寬嚴相濟呢?”
“在下以為,稅賦除了要滿足國家需要,還要有調解社會貧富的作用,按負擔能力征其稅。未必使富者越富,但切勿使貧者愈窮。”
黃明遠點點頭,這才是自己的觀點嘛。
夏安恂能夠提出稅賦調解社會貧富和“縱向均平”的原則,已經算是讓黃明遠滿意了。
我國古代稅收政策有很多原則,比如有度原則、統一原則、彈性原則,其實現代的稅收原則大多都是從古代繼承和延伸的,但黃明遠最重視的仍是均平原則。
均平原則強調徵稅中應做到的均平合理。對於均平原則的解釋,按照唐宋之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按負擔能力征稅才算均平合理;第二種認為,徵稅不分貴賤強弱,一律平等對待方算均平合理;第三種認為,徵稅既要堅持“橫向均平”,又要堅持“縱向均平”。即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納稅,能力不同的人則納不同的稅。
當然這三種原則一直爭論不休,我國古代一般是使用第一種“橫向郡平”。
歷史已經證明,個人所得稅階梯式計算方式已經證明縱向原則更適合社會發展。或者說對掙錢的行業收更多的稅既滿足了稅收目的,又滿足了廣大老百姓的心意。
為了維持政府運作,政府一定要弄錢,但錢不應該從窮人身上琢磨。
夏安恂跟自己的態度認識相同,這才能夠從中有效地灌輸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