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四章 鄉間掃盲

李建年輕,接受能力也強,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方法,成為一個合格的識字官。畢業典禮上,他還親眼見到了豐州的統帥黃明遠,他仍記得使君拍著他的肩膀諄諄教導的樣子。

李建這群經過特殊培訓的識字官帶來了新的方法、書籍,更帶來了新的政策。

州府下令,凡能達到識字要求的家庭,可以減除三成到五成的賦稅;凡全裡完成識字任務的村子,可以獎勵牛羊、農具·····當然,有獎就有懲,若是當地識字任務完成的不順遂,里長等也是有處罰的。

李建帶來了不少的書籍,還有可以寫字的木板、炭筆,開始了多種多樣的教學。

其實他們也是第一次出師,但學校裡先生講過各種各樣的方法,目的就是要求他們的教學不要太死板,要因時制宜。

安福裡是個剛建沒多久的新村落,宋伯因為年齡大,擔任里長處事公道,因此有些威望。

“貴人不忘我等民的貧苦,特命李先生來教導我等識字,讓我這老頭子臨死了也能做個明白人,讓你們的子孫後代以後不再在土裡打滾,此恩重如山啊。現在有機會了,你們還不好好跟著李先生學?我都六十了,仍然願意學識字,爾等難道還不如我一老翁嗎?”

宋伯拉著李建的手,不住地道:“李先生,咱們裡除了書生,幾乎沒人識字,大傢伙的名字、農具、肥料都寫不上來,只好用畫圈、畫槓代替,時間久了,圈圈、槓槓滿飛,成了一筆糊塗賬。以後咱們都聽你的,誰要是不好好學,該打打,該罵罵,誰要不聽,你跟我,我打不死他。”

村民的熱情嚇了李建一跳,這時候李建才真正感受到這些窮苦百姓對識字的渴望,使君的高瞻遠矚。

村民們把家裡最好的吃食都拿了出來給李建,就是希望能多學一點文化。來學識字的人這,從五六歲的童子到五六十歲的老農,應有盡有,看著眾人渴望、期冀的眼神,李建潸然淚下。

李建讓裡中唯一識字的孫伏伽給他做助手。

孫伏伽原來是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今年十七歲,也是這次大遷移才來到豐州的。他雖然出身低微,但從好學,無論寒來暑往,求學之心不減,雖然年幼,但頗有學問。

李建按照總管府要求的,識字不是空學,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首先要解決記賬問題。因此李建決定首先要從學寫百姓的名字學起,然後再學各種農活、農具的名字,“做什麼,學什麼”。

李建領著安福裡的百姓逐個辨識村裡的農具,每學到一個新詞,便反覆練習。他後來直接跟著百姓下地,百姓們忙著鋤草、上肥的時候,眾人就學“鋤草”、“上肥”等詞;該捕捉害蟲的時候,他們就學習“捕蟲”;該翻地、收割的時候,他們又學習“翻地”、“收割”等詞語······

為了防止回生,每晚上眾人都集中起來學習,白勞動間隙,這識字班還辦到了田間地頭。

······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不提遠的改變命勻大道理,光是減免賦稅這一項,就值得他們拼命去學習。

家中的主人主動拉著兒女、妻子去學習,學不好的不用李建要求,自己家就想辦法了。就連村裡一些懶漢、多嘴婆娘也被逼著去學識字,因為整個村子的識字也是要考耗。一人落後,全家丟人;一戶落後,全裡丟人,倒逼著這些不積極的人拼命學習。

這一學習態度端正了,學習效果就出來了。差不多三四個月的時間,整裡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就要不少能夠識得數百上千字的。就連一些年紀大、學習吃力的,也能識得不少字,至少能夠記賬。

整個豐州都籠罩在這片學習的大潮之中,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掃盲運動的感染。雖然現在只是一部分人識得一些字,但由見大,黃明遠知道掃除文盲之路並不久遠。

百镀一下“天下安康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