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雖然大軍得勝,然諸事繁雜,萬般頭緒,讓人亂於神。主要還是此戰三萬多俘虜的處置問題讓眾人憂心。
陳遠甩開眾人,悄聲對黃明遠說道:“主公,切不可使這三萬俘虜入豐州。豐州此前已入一萬五千名突厥俘虜,已經給豐州造成了極大的安置壓力,若是再有三萬俘虜入豐州,到時候豐州胡人太多,勢必會影響漢、胡平衡。雖然這些俘虜在豐州不過是礦工、奴隸之流,但也是精壯,也會反抗。而且其他胡人豈不物傷其類,若是這些人相互勾結,產生動亂,則豐州危矣。”
黃明遠心中自明,但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對陳遠搖搖頭。
眾人返回大營,黃明遠自入軍帳,只招長孫晟、蘇孝慈、陳遠、裴蘊、楊慶五人入內相商。
裴蘊、楊慶二人算是此次大軍的監軍,如何處置俘虜自不能避開他們。
眾人齊置,黃明遠看著眾人說道:“今日得勝,雖然可喜,但也不能樂極生悲。然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軍此戰俘獲突厥俘虜三萬餘人,要如何處置,諸位可有計較?”
眾人也不知道黃明遠的意思,因此皆是面面相覷,沒有說話。
蘇孝慈此時因為鞍馬勞頓,年紀大了,已經病入膏肓,強撐著病體說道:“按聖人令,這些人應該交給啟民可汗。”
看到黃明遠不置可否,也不說話,蘇孝慈便明白黃明遠肯定不想這麼處置,否則也不會有今日之問。
蘇孝慈也明白黃明遠的意思,以眾人之議,違背天子之詔令。蘇孝慈時日無多,倒也不在乎多背一些罵名,反倒不如賣黃明遠一個好,也是為子孫流些後路。
因此蘇孝慈接著說道:“不過這是建立在啟民部得立大功的前提下。然而啟民部在此戰之中,實在太過無能,不僅沒有完成輔助我大軍擊破突厥的重任,反而一觸即潰,倒卷我軍,差點引起此戰大敗。以啟民部此等行為,實在不配我軍將數萬戰俘交給他們。否則豈不成了我軍賞罰不分,做出了臨戰大敗而有賞這種荒謬之事了。”
蘇孝慈這番發言,正中黃明遠的心思。老同志就是老同志,說的話句句在理,引人發醒,令人深思。
這時作為黃明遠的狗腿子,也是馬前卒的陳遠,立刻說道:“蘇老衛尉所言極是,這賞罰分明,若是不問是非,就這麼便宜了啟民部,三軍將士也當不服啊。”
眾人見狀,立刻明白黃明遠的意思,紛紛點頭稱是。
黃明遠這才說道:“蘇公之言,老誠謀國,字字如磯,可謂正理。不過如何安置這些人,尚還有問題。”
這時楊慶說道:“莫不如依從前例,將這些人繼續送回漢地為奴?”
這時候長孫晟說道:“此時不比之前在達蘭堆,我軍身在牙帳,南北相隔兩千裡,若送往豐州,必牽延時長。再說這三萬餘人,盡是突厥精銳,戰力精良,無論是在中途還是在豐州出亂,怕俱是大禍。”
楊慶想想,也是贊同,這些軍隊都是突厥最嫡系的核心,一旦給他們機會,很容易反覆為敵。
他本身不熟悉軍事,此時不過是隨同眾人一起做個見證人的,因此意見被否,也不再說話。
眾人都是經歷時事的人,也沒有那等不開眼的腐儒,更不會譁眾取寵,因此到沒有人言道德感化這種話。
眾人正低頭無言,還是長孫晟臉色有些狠厲地說道:“既當如此,不若坑之,以絕後患!”
眾人臉色皆是變了變,黃明遠沉著臉說道:“坑殺俘虜,必為世人所詬病,怕是長安的衛道士又有話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