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打的激烈,此時在朔州,眾人也在為是否立即馳援代州而爭亂不休。
豐州是黃明遠的基本盤,也是最遵從黃明遠命令的地方。哪怕黃明遠已經離開了豐州,可黃明遠調兵的命令剛到達豐州,鄭言慶便立刻徵調了兩萬人馬前往朔州。
黃明遠在去信中讓鄭言慶多安排將官參與此戰,漢王叛亂平定之後,河東地區的州縣軍府必定出現大量的空缺,便可使豐州眾將補充進去。
鄭言慶親自領兵,一路南下,到達朔州。
但出乎鄭言慶的意外,此時的朔州上下對於救援代州的事情並不積極。
一方面朔州軍這兩年也多有損傷,不復昔日之勇。若是往常,朔州因為地理位置原因,哪怕損傷再大,朝廷也會及時給予補充。但現在草原臣服,北地邊患大減,再加上今年楊堅病重、楊廣登基等事,一件連著一件,朝廷根本就顧不上朔州的事情。
而且朔州軍本來就是隸屬於河東幷州的軍隊,只是因為屬於邊防重鎮的原因,朝廷抓得較嚴。漢王楊諒的影響在朔州滲透的太重,各級將官之中,不少人傾向於漢王,都希望加入漢王的陣營。梁默雖然忠於朝廷,也只得勉強壓制住朔州諸軍,但也不敢貿然出擊。否則一旦與漢王叛軍相遇,誰也不敢保證朔州軍會不會陣前倒戈。
而且梁默與李景二人相互之間不和,李景之父李超曾和裴通一起舉報郕國公梁士彥謀反,而梁默則是梁士彥手下蒼頭出身,因此雙方關係很差。此時梁默雖然說不上對李景落井下石,但讓他冒著風險前去救援李景,他也是不願意的。
但鄭言慶卻不能如梁默一般袖手旁觀,這代州他是一定要救的。不是為了代州總管李景,而是為了代州刺史,黃明遠的三叔黃蒙。
對鄭言慶來說,李景算什麼人,是生是死並不重要。但黃蒙是黃家的中堅人物之一,更是黃明遠的親叔叔,鄭言慶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能任憑黃蒙戰死於代州,這也是他如此積極的另一個原因。
鄭言慶親自勸說梁默和他一起出兵,有兩萬豐州軍彈壓,哪怕朔州軍出現反覆,也不必畏懼。而且雙方一同出兵,實力上也有依仗。
若是黃明遠在這裡,自然可以號令的了梁默,但鄭言慶卻不行。他年紀、資歷太輕,梁默並不給他面子。
眼看時間一點點過去,誰也不知道代州能撐的了幾天。
鄭言慶心急如焚,眼看說服不了梁默,乃和蔡知運、高震等人商議,不再等待朔州軍,他們獨自救援。
九月十一日,鄭言慶突然令大軍拔營南下,直奔代州,也不與朔州軍辭別。等待鄭言慶離開之後,梁默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豐州軍是如此決絕。
梁默對此無奈,但也不打算改變主意。
而鄭言慶自是顧不得梁默的心思,代州的求援信使已經往朔州送了三撥,實在是十萬火急。
從朔州的州治善陽(今山西朔州市)到代州的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差不多隋裡一百五六十里,沿途多是山路,道路崎嶇。
鄭言慶命部下拼命往南趕,一天一夜的時間進入雁門關,離著雁門縣已經不過十餘里了。
在雁門關,鄭言慶會和了從蔚州趕來的蔚州刺史歐彥。
蔚州治於靈丘(今山西省靈丘),轄靈丘、繁畤(治今山西省繁畤縣東北)、飛狐(今河北省淶源縣)三縣,河東東北地區最重要的飛狐陘便在此地,乃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