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禍亂不僅在外,還生於內。歷史上大隋二徵高句麗,期間很快便發生了楊玄感叛亂,震動天下,使得這次征討計劃中途夭折。雖然歷史有了變動,但天下的形勢卻未變,他也要防備楊玄感會再次腦殘,影響了這次征討。
歷史上雖然有三次徵高句麗的說法,但其實第三次的時候,雙方都無力再戰。大隋第三次東征也只是掛個名頭,維持個體面,所以高句麗名義上投降之後,這次東征便結束了。
但最後高句麗王高元也沒有入朝,因此楊廣還想過四徵高句麗,也沒有實現。
這意味著二徵高句麗很有可能是隋朝唯一的機會,楊玄感亂後,大隋便徹底進入末世,很難再有實力實現滅亡高句麗的願望。
而黃明遠本人,所能把握的,也就只有這一次。
不得不說,這一次東征高句麗,對於黃明遠來說,可謂是最沒有把握的一仗了。
接下來一個月,黃明遠忙得腳不連地。從軍中到地方,即使他已經將大部分工作分給其他人,仍舊不得閒。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忙碌了。
很快,再一次出征高麗成了定局。
正月初一的大朝會之上,楊廣突然對眾人說道:“高句麗這個蕞爾小國,侮慢上國;如今就是拔海移山,我大隋也可做到,更何況是滅一小國。”
楊廣宣佈,他又要御駕親征。
這可讓朝中眾人嚇壞了,上一次若不是楊廣胡亂指揮,這一仗也不會落得這般境地。這一次楊廣還要自己來,誰能不怕。
左光祿大夫郭榮忙勸道:“戎狄之國無禮,是臣子應該處理的事情,千鈞之弩,不會為小老鼠而發射,聖人何必親自征討這樣的小小敵寇呢?”
但楊廣不聽。
去年丟了面子,連年都沒有過好。今年有黃明遠統兵,總不會再無功而返。
大年初二,楊廣下令徵召天下之兵在涿郡集結,並修遼東古城以貯備軍糧,發淮南、江南糧食於涿郡。
二月十五日,楊廣下令,授黃明遠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總攬遼東軍務,節制諸軍,統兵五十萬,征討高句麗。
轟轟烈烈的二徵高句麗正式開始。
而此時黃明遠在涿郡,已經徵調豐州、代州、朔州、平州、營州五總管府共七萬人馬,並幽州總管府下四萬軍隊,河北、河東諸郡十萬府兵,左、右武衛兩軍,共二十五萬人馬,不待楊廣到來,便先期出榆關,往遼東郡而去。
同時,黃明遠又以來護兒為將,率領水師主力從海上進攻卑舍城,然後打通東萊郡——卑奢城——通定鎮的海上運輸線,以保證物資的及時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