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挺收攬裴弘策的兵敗殘兵,一路進軍至金墉城下。金墉城是三國魏明帝時築,乃是洛陽城的東北門戶。城中兵馬眾多,守衛金墉城的乃是右武衛虎賁郎將裴仁基。
裴仁基驍勇善戰,善於騎射。楊玄挺兵少,幾次攻城不下,遂選擇圍城,等待楊玄感主力的到來。
楊玄挺和楊積善二人連戰連勝,大大增強了楊玄感叛軍的勢力。也同時導致河南各地對於楊玄感越發看好,景從者比比皆是。
楊玄感大軍從滎陽一路向西,到了洛陽城下,已經有超過十餘萬的大軍。
楊玄感此時麾下十餘萬大軍,其人意氣風發,壯志凌雲,與數日前生死難料的情景已大不相同。
楊玄感屯兵於洛陽城東北的上春門(唐上東門)外,每日前來投奔於他的人絡繹不絕。河南一帶的父老鄉親們競相送牛送酒,慰勞楊玄感。
此時楊玄感也知道拉攏人心才能得勝,因此常常於大庭廣眾之下對眾人說道:“我楊玄感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日不顧滅族之事,憤然起兵,是為天下解倒懸之急耳!”
眾人聞之,大呼叫好!
雖然大隋仍然實力強大,但是民心已經不在。大隋立國三十年,雖然之前政局平穩,但很顯然楊堅、楊廣兩代帝王並不知道大隋百姓需要的是什麼。因此父子二人雖然文治武功超群,但卻徭役繁重,民生疲敝,百姓苦不堪言,終於釀成今日之苦果。
歷史上兩宋時期無論是崇文抑武還是推崇理學,講究“君君臣臣”,實在都是沒有辦法的事。唐朝藩鎮格局,五代十國諸國征伐,老百姓被剝削壓迫的已經麻木了,根本不在乎誰是皇帝,那年頭皇帝多如狗,王爺滿街走。
此時的老百姓,還是充滿心氣的。
弘農楊氏,天下名門。楊玄感,名臣之後,再加上無論是下層老百姓還是上層的統治階級,也希望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大山楊廣,因此這場叛亂迅速在大河以南開展起來。每天自發來投奔楊玄感的超過千餘人。
楊玄感也知道速戰速決的道理,他雖然兵多,但都是烏合之眾,只能唬人,打下洛陽城卻是很難,因此楊玄感乃親自休書一封,命人送給樊子蓋。
接到勸降書的樊子蓋看到楊玄感在信中,數帝罪惡,又云“今欲廢昏立明,願勿拘小禮,自貽伊戚。”怒不可遏,當場便將勸降書撕扯的粉碎,又命人將楊玄感使者的頭顱砍了下來,送給楊玄感。
樊子蓋資歷不高,年紀不小,但卻是一個強硬的人,他當即便命令戰敗的裴弘策再次引兵出戰。
裴弘策雖然害怕樊子蓋,可他之前五戰五敗,早就被嚇破膽了,哪還敢再次出城。裴弘策覺得樊子蓋就是在故意坑他,之前他八千大軍都打不過三千人的楊玄挺,這一次讓他跟有著十幾萬兵馬的楊玄感再戰,不是故意置他於死地。
裴弘策堅決推辭。
樊子蓋正準備拿人立威,裴弘策就自己跳了出來。
裴弘策之前戰敗,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樊子蓋也不能殺了他。但此次裴弘策推辭,樊子蓋便以大敵當前,畏懼不前,亂我軍心為由,直接將裴弘策推出去斬首,懸在城門之上。
裴弘策的腦袋立刻震懾住城內大部分蠢蠢欲動之徒。
樊子蓋雖然是楊廣信任之人,但畢竟由外臣至京,京中之人,根本沒人信服。雖然明面上沒人敢與之作對,但背地裡都等人看他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