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黃明遠率軍乘船到達營口港,而此時距黃明遠率軍離開遼東城,趕赴中原平叛,已經整整一年了。
這一年裡,黃明禎帶領遼東諸軍,面對高句麗人的反撲,苦苦支撐,幾經轉折,終於保住了大隋在遼河以東最後一塊根據地。
自隋軍主力離開遼東之後,差一點遭遇滅國之禍的高句麗人才勉強鬆了一口氣。黃明遠的強大壓得整個高句麗都喘不過氣來,自第二次隋高戰爭以來,高句麗人才真正見識到隋軍無堅不摧的戰鬥力,素來自傲的高句麗軍隊再無一絲對隋軍的輕視。打到後來,高句麗軍隊幾乎聞隋軍而膽寒,見隋軍而後退。
幸好隋人內亂,自顧不暇,主力退走。
這時眼看半個遼東還在隋軍手中,高句麗人是記吃不記打,便準備趁機奪回遼東城,打隋軍一個措手不及。
尤其是以淵太祚為首的北面貴族,皆認為此時是奪回遼東最好的時機。隋軍因為內亂而士氣低沉,一旦向隋軍發動攻擊,必能勢如破竹,一舉殲滅隋軍主力,奪取勝利。
而屢戰屢敗的高句麗軍隊也急需一場勝利來挽回自己的地位,因此上層貴族和軍方不斷相互聯絡,鼓動出兵。
在高句麗國內,權利鬥爭急劇白熱化,屢遭戰敗的大將乙支文德被奪了兵權,其一干舊部紛紛被調離原本的職位。雖然明面上原因是乙支文德喪軍失地,但朝中眾人都清楚,是乙支文德身份的暴露,使他失去了嬰陽王高元的信任。再加上淵太祚等人的攻訐,讓他徹底失去了兵權。
乙支文德下臺之後,主和派失去了領袖和軍權,被排擠到政治邊緣。
而淵太祚等主戰派失去了敵手,紛紛叫囂,不斷地利用實力和影響力脅迫、慫恿嬰陽王高元。
面對朝中的叫囂與瘋狂,頭腦還算清醒的乙支文德多次上書建議高元與隋軍講和,哪怕付出一些代價,只要能休戰弭兵,便是好的。高句麗的國力、民力已經不堪再戰。
可惜沒人相信乙支文德這個奸細的話。
和大隋休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一方面高元不甘心遼東之地的喪失,一方面淵太祚等高句麗實權將領影響力太大,高元本人也壓制不住對方的意願。
當乙支文德的盟友溫達也認為“高句麗與大隋的決戰難以避免,與其面對一支準備完善、準備妥當的隋軍,不如趁此良機,徹底將隋軍趕回遼河西岸,重建遼河防線。”贊同出兵。高句麗便徹底失去了最後一次和大隋交好的機會。
最終高句麗再次向大隋宣戰,將自己再次拖向了戰爭。
大業八年六月初,高元以莫離支淵太祚為統帥,溫達為副將,統兵二十三萬,詐稱五十萬,分三路攻打遼東城。
淵太祚統帥十萬主力為北路軍,從扶余城出發,攻打蓋牟城;溫達統帥八萬大軍為南路軍,從烏骨城出發,攻打白巖城;淵太祚之弟淵摩訶統帥五萬人馬為中路軍,從國內城出發,攻打木底城。
三路兵馬同時出兵,協同推進,預計八月份合圍隋軍於遼東城。
這二十三萬兵馬是高句麗最後的機動部隊了,也承載著高句麗的希望。
高句麗詐稱五十萬大軍入侵,立刻便給留守的隋軍帶來莫大的壓力。包括楊續、達奚暠等人皆認為遼東之地已經是岌岌可危,與其被對方各個擊破,不如全部退守遼東城,或者是退到遼河西岸,等待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