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大興安嶺將草原一分為二,西面便是廣闊的草原,而東面便是東北平原。這條山脈猶如分割河北、河東的太行山,其間小徑無數,但並無多少能大規模通行的要道,正是一條天然防線。
而大興安嶺以東不遠的弱洛水地區,便是後世契丹人崛起之地。這裡土地肥沃,草質鮮美,是天然的牧場。佔領了這裡,往後便不缺養馬之地。
此時奚人降服,契丹北逃,這一帶遊牧民族實力空虛,正是大隋插手的好時機。
於是黃明遠下令,在大興安嶺和燕山餘脈七老圖山的交匯地帶建立關卡,並命名為鎮遼關(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
這裡是弱洛水的源頭,也是大興安嶺僅有的幾處寬敞要塞,在此屯兵,可以阻擊草原勢力進入東北。
從鎮遼關以南,隋軍沿著地形堵塞小徑,控制道路。
在原奚人舊地,設定燕山招撫討捕司;在弱洛水以南的契丹人舊地,東部置燕北招撫討捕司,西部設遼西招撫討捕司。
命屯於密雲的虎賁郎將趙士悌擔任燕山招撫討捕使;屯於遼西的黃明信為燕北招撫討捕使;屯於燕郡的劉黑闥為遼西招撫討捕使。
三個招撫討捕司,燕山司管理奚人,並防禦幽州正面;燕北司向弱洛水以北發展,目標是位於弱洛水以北的霫人;遼西司同樣向弱洛水以北發展,目標則是北逃的契丹人。
三人各統軍八千向北拓展,各自尋地建城,修築城堡,甚至是建設長城,數百年之後,整個遼水上游,便能盡為漢家土地。
其實對於黃明遠來說,在掃平河北的當口,把有限的力量用到北面的不毛之地,是有些不當的。但這就像跑馬圈地一般,沒人會等你條件成熟。或許十年之後,國家統一,有餘力北拓了,但這一帶又為旁的部落佔據,到時候再想佔領又不知道要費多大功夫。
遼西、燕北兩個招撫討捕司,受命於安東都護府管轄;而燕山招撫討捕司,則由行臺直轄。
隋軍從遼西打出去,燕郡、柳城兩郡的軍事壓力驟減。
黃明信北上之後,黃明遠乃以自己的鎧曹參軍事羊驤代為柳城郡郡丞一職務,領郡事。原駐於通定城的安達兒則移駐於瀘河鎮。
調兵北上之後,黃明遠又將目光轉移到涿郡的北部邊防。
這一次能大破同羅斜也,宣化諸堡功不可沒。而透過這一戰,宣化諸堡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凸顯。向北可出擊草原,西可進河東,南可通幽州。到了以後,必然是河北出塞最重要的前進基地。
於是黃明遠又請設宣化、懷來、延慶三縣,並之前的懷戎縣,在居庸關外,已有四縣。
現在不便設郡,黃明遠乃以虎牙郎將常雲清兼領宣化縣令,治於宣化縣,領居庸關外四縣,行同一郡。
居庸關外之地,本來就是一縣之民,人口不過數千漢民,其餘的多是遊牧於幽州的胡人。包括一部分歸化的靺鞨人、突厥人、鐵勒人。單獨的以文官管理,壓制不住這些胡人,如遼東一般用軍管的辦法,反而能夠更好地歸化胡人。
又重置漁陽郡,以孫伏伽為漁陽郡丞領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