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羅朵兒在部落大會中,便提出了這個想法。但一經她提出,眾人便炸了,尤其是同羅撒哥,拼命反對,前往西域,那不是送死。
人啊,有時候寧願死在熟悉的環境之中,也不願因此作出改變。
不少人也有和同羅遏魯一樣的疑問。當年黃明遼就沒有因為和同羅朵兒的關係放過斜也部,今日又憑什麼相信他會放過同羅部。
同羅朵兒便告訴眾人,他們可以投降大隋,變成隋人,如此便可在西域漢家的庇護下生存。
聽到這個訊息,很多人更憤怒了,他們與隋人打生打死,怎麼可以成為隋人。
“大酋長難道忘了同羅部的仇恨了嗎?我們陷入這個地步,數十萬族人枉死,都是拜隋人所賜,我等與隋人仇深似海,怎麼可以投降隋人。”
以同羅撒哥為首的一群人大鬧大帳,整個議事不歡而散。
同羅朵兒想過會有人反對,但沒想到此事這麼激烈。
事後,同羅朵兒黯然神傷,她覺得此事已經是最好的辦法,西走西域,不必直接和隋人發生矛盾。然後投降黃明遼,作為一個半獨立的部落,在西域遊牧。她的族人,也能有條活路,但為什麼沒人支援她。
這時祖君彥求見。
今日大帳之中,鬧得最嚴重的皆是同羅部的族人,以祖君彥等為首的漢人,則多沒有表態。
其實對於祖君彥來說,投降隋軍,有些尷尬。他們身為漢人,之前為什麼投奔同羅部,不就是因為在大隋不受重用,現在重新迴歸大隋,對方會怎麼待他們。但祖君彥不得不承認,投降大隋,是同羅部唯一的活路。
而且最最重要的,因為祖君彥的身份,他只能支援同羅朵兒。祖君彥他們是依附酋長權利才擁有權利,他們沒有獨立的部眾,若是酋長不信任他們,他們什麼也不是。當然祖君彥也可以倒向同羅遏魯或者是同羅撒哥,但二人均是不怎麼支援漢化,所以即使倒向二人,也不會得重用。
所以祖君彥必須要和同羅朵兒站到一起。
見到祖君彥,同羅朵兒便問道:“祖先生覺得我們應該前往西域嗎?”
祖君彥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伏唯大酋長之令。”
“可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啊。今日之事,你也看到了,若是強令他們西去,必生出亂子來。”
祖君彥乃說道:“所以大酋長當早做打算,無論是否生亂子,其大小都要控制在大酋長手中。必要的時候,可以殺雞儆猴。”
同羅朵兒搖搖頭道:“同羅部凋零至此,我實不願再自相殘殺。”
祖君彥心裡覺得同羅朵兒是婦人之仁,當不得大事,但面上也不敢質疑,於是他又說道:“《論語》有言,‘道,不同,不相為謀。’昔日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欲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既然雙方態度不同,而大酋長又不願引發內訌,那雙方各走各的道便是了。”
同羅朵兒聽完有些沉默,過了良久,才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