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義軍、昭義軍是舊軍,與鐵勒人一戰,損失不小,總兵力已經降到三萬人左右。
至於保義軍,則是奚人歸化之軍。張文遠帶他們返回遼東之後,黃明遠便將他們招為隋軍,授予名號,其部有七千人。
宣義軍則是突地稽所部。這次黃明遠在幽州直接將其部編戶齊民,然後分治於各縣,而其兵歸入隋軍之中。
突地稽雖然失去了自主權,但比起在慄末水的老家人,已經是天壤之別。突地稽本人也不敢反對,於是只得任由黃明遠收編。其部有近四千人。
至於順義軍,則是宣化一戰投降的鐵勒人。
黃明遠也懶得計較這些人的背叛,只要陣前起義的,都饒了他們一命,比照蘇農部、執失部的辦法處置。
這些人組成來源複雜,分作七八部之多,有近一萬兩千人。
在黃明遠麾下,成編制的胡人部隊有四萬多人,至於分散到各軍的也有不少。總體來看,已經超過三分之一。
黃明遠也不敢再增加胡人的數量,擔心影響軍隊成分。
實際上黃明遠手下還有十多萬被俘虜的胡人,都在各地做苦力,這些胡人隨時都能成為部隊。
此次南下,除了主力盡出,黃明遠亦是親往。
黃明遠南下,只帶上了大將軍幕府,而行臺暫時留在幽州。不過也只是暫時的,等到黃明遠平定河北,這行臺自是仍要南下的。實際上無論是大將軍幕府還是河北道行臺,都是為黃明遠一人所服務的。
當然,大軍南下,幽州這根基之地是不能放鬆戒備的。
黃明遠全掌幽州五郡軍政大權之後,除了裁撤官吏,梳理行政組織、體系,最重要的仍是掌握軍隊。
黃明遠命張季珣整練各郡軍隊,安樂、漁陽、北平、上谷、宣化諸駐軍,加上涿郡諸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黃明遠將其統一交給陳遠節制。
幽州六郡之地,背靠燕山要塞,又有遼東支援,雖不說穩如泰山,但也沒有人可偷襲此地。
此次南下剿匪,乃分路進擊。
東路軍由黃明遠親自統帥左武衛、龍驤二軍和懷義軍、昭義軍,直襲渤海郡的高士達、竇建德。河北諸盜,能成事的也只有竇建德一人,黃明遠自然要親自對付。
西路軍由李靖、黃明溥二人統帥鷹揚、豹韜二軍和宣義軍,從上谷郡進擊博陵、恆山二郡。
而中路軍由張文遠統帥右屯衛軍和保義軍、順義,從三關南下,征討河間郡北部的趙萬海等諸賊寇。
三軍齊出,劍指河北。